二圣殿后,是则天殿。该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因此,则天殿就是皇泽寺的主殿。
则天殿殿内,有武氏家系图,史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huò)是太原文水人,当初是山西木材商人,为了理想去从军,结识李渊(唐高祖),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年)升正三品工部尚书(相当于***部长)。作为唐朝开国元勋之一,武士彠一直深受唐高祖信任并因此成为唐高祖时期的朝廷重臣。武德八年 (625年)八月后,武士彠以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外放为官,本来唐高祖跟他说只外放半年,但不久(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李渊退位,朝中重臣全部换上了李世民的亲信,武士彠遭到排挤,从此没能重回朝廷。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登基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第二年(627年),武士彠改任利州都督。
关于武则天的出生时间,有三种说法,**种说法是生于武德七年(624年),第二种说法是武德八年(625年),第三种说法是贞观二年(628年)。若按**二种说法,则武则天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若按第三种说
武后真容石刻像法,则生在广元。
无论如何,武则天都是在广元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建立了感情。李*继位后,武则天由“才人”、“昭仪”而“皇后”。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那一年,武则天已是67岁的老妇。公元705年,则天还周于唐,中宗继位。当年11月26日,武则天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的“武后真容”石刻像。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只见这位唐代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据说,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
据介绍,这尊武后真容像在1949 年曾遭劫难,被人从香案前推倒地下,将头身分离;1950年人们将其复原皇泽寺时,石像颈部却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饰彩绘褪色,更显老态龙钟了。所幸到1993年,泰藉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为这尊则天真容像换上了金衣,愈见流金溢彩。
殿内有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碑上刻着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舞带霓裳,是**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当是武则天为“王”时的神态。有一*古诗对其赞美道:“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
则天殿还陈列有一块广政碑、一块“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是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偃师县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并亲为书丹的。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此外,殿内还陈列有宋庆龄1963年为皇泽寺的题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