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九穴左侧,该洞有进出口,但出口处已被土沙堆积堵塞,洞内宽敞,明亮,平整。洞内顶高约4米,洞深约80米,洞宽约6米,洞内地上多半是小石块填铺,洞内底层和顶层布满了许多人物兽图,这些图案各有特色,凡来此游客都要在此洞内烧香念经后,方行入别洞,故称“九老经佛” 洞。
“阴河洞”
该洞相随“通天洞”,洞口与洞内宽敞,洞底深处狭窄,一般人不能进入阴河,只见阴河泉水滴嗒流淌,幽咽泉鸣,石笋林立。传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不慎将经书掉入阴河,后由悟空潜入水下,随阴河游至流沙河,始将经书打捞,于石上晒干。故有了汉源今天的晒经关。
“通天洞
” 该洞是一进双出,它与“阴河洞”多处相连,与“观音洞”相邻,与“连环洞”相通,有一叉洞与右大佛殿平行为出口,洞内地形复杂,壁垒森严、曲折、蜿蜓,井坑深处出口,树林森然,为探险佳境。该洞内,有多处被游人称为地下宫殿、游览长廊、弯曲的街道和千奇百怪图案,让你大饱眼赏福,洞深处,*长的有2000 米,浅的也有近800米。
“观音洞”
该洞位于“通天洞”的右侧,悬壁腰间,与“通天洞”相邻,与“经佛洞”相对,与阴河水相望,被称为九老穴的“管家洞”,游客将“阴河洞”的出洞水,称为曰“观音水”善士们常将水放入瓶中带回,为患病者解瘐,该洞小巧、苗条,洞位*立得体,故称为“观音洞”。
“大佛洞”
该洞位于“连环洞”对面,位于“阴河洞”、“ 通天洞”的顶端,是“上大佛殿”的出口,洞形为横向,因地形变化,洞内多处被土沙堵塞,至今此洞未通,而无法让人入内。
“连环洞”
该洞与“阴河洞”、“通天洞”连接,进囗单一,宽敞、明亮,行至150米处,出现一宫殿式的大礼堂,约可坐300余人,洞高为25米左右,越向前进,越大惊喜,行至300米处,洞内分布上下左右四小洞,因而得名为“母子连环洞”。从底洞进入300米,又展现第三个宫殿,这个宫殿比上两个大礼堂要偏小些,高约 10米左右,够150人就座。随此宫殿向西,再进至约500米处,接待你的又是第四个殿。此宫殿与前一个宫殿相似。第四个宫殿的右边,有一小洞,与“通天洞”相连,再向西前进,又有一小洞。此洞,一般无法进入,它狭窄、弯曲,到300米处,有一木杆桥,桥下河水入耳不入眼,总之,“连环洞”内,景物奇特,狭窄处多,宽敞处少,形状如弯月,宽敞处如礼堂,高处如宫殿,底深如峡谷,形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无论是礼堂、街道、宫殿、长廊,都是悬于仓翠岩壁之间,多个洞内,都是石钟乳环列,琳琅满目,真是:古洞深山里,岩飞自幽敞,何时列仙逛,风雨多来往。游客有云:,此洞方称福地,胜似高楼大厦。洞内宫殿、长廊好安居。不游九洞非好汉的考语,故称为****的连环洞。
“七仙洞”
该洞位于“九老穴”左侧的西北坡下,山岩半腰处。在大清初年间, 有一家,七个女儿,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山采野菜,夕阳西下时,回家路过此洞,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大姐建议到洞内休息避雨。在洞内,七姐妹一时兴起,堵着耳朵、捂上眼睛、手持竹扫帚,请起了“天神”并与神共舞,不知人间已过数载。家人苦找,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过了几年之后,又是七月七日,有一个上山砍柴的人,到此喝水,看见七女在此洞内漫舞,这位樵夫惊恐跑回家中,告诉众乡亲,众乡亲赶往洞内打救时,七姐妹已杳无踪影,“七仙洞”因此而得名。该洞口宽敞、偏高,洞深约15米,后面是上层洞,突然变得狭窄而幽深,直到成为一条缝,因为七仙女的神秘色彩,此洞又称“花石洞”。
“慈善洞”
此洞位于九穴右侧的悬壁上,古人称:该洞是济民生、爱万民,*显灵的,地方发生干旱、涝灾时,百姓便凑*买香*、请道士,到此作法求雨、求日,写通天文书,上通**,下告地神,“慈善洞”便把善门打开,将食物送岀,支持善士,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方园平安。“慈善洞”只有洞影不见洞。
“仙人洞”
此洞位于“经佛洞”的左侧,该洞矮,宽而不深,是石岩洞。传说,八仙过海后,韩湘子流落此地,在此洞内修行宿营,他嫌此洞偏矮,有**晩上,土地公公托梦说:我这么矮小,有此洞就满足了,修练者何必高攀。得此梦后,韩湘子离开了此洞,因韩湘子和土地公公的这段缘由,此洞才被称为“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