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一次致命打击,四川包括眉山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一落千丈。从此再难**元气。因为四川是盆地,经过长期集聚的文化一旦破坏,因传统、交通等的限制,**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三代才出一个贵族,世代书香的衣冠大族的整体消失,将导致一个地区文化的急剧衰落,并且更难复兴。从小随父亲逃往江南的今眉山籍元代文豪虞集曾记载当时眉山名门望族们的惨状:“眉州青神史氏……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眉山杨氏……蜀人士大夫在故乡时,深苦兵寇之祸,故在东南者皆走岭海。”就是虞集本人,其家族也本来是四川的名门,但今天在四川已很难找到虞姓了。尽管虞集和后来明末的张岱一样,一生都坚持称自己是“蜀人”。
元代四川的衰落自不待言,即使明代,四川也没有**元气,通过科举当官的大部分都是江南人。但眉山在明代有一个万安,也很出了些风头。万安进士出身,眉目如画,狡黠多智,把持朝政20年,把朝廷玩弄于鼓掌之间,百官无敢抵牾。在国事日渐被江南人所垄断的明代,万安的出现,可谓大杀江南人的威风--直到明末,苏州人冯梦龙还恨恨地记载了当时士人百般讨好万安的种种丑态。
除了万安之外,余子俊也是有明一代的杰出人才,中国长城史不能绕过的话题。明代眉山有一对兄弟吴中、吴节同登进士,在河南为官时专门整修了苏轼等的坟墓并作诗寄怀,有“今日祠前拜遗像,敢将心事愧先贤”之句,表达了明代眉山人对往日辉煌的无限怀念与惆怅。
只是谁也想不到,在明代缓慢**的四川文脉,又在明末清初的再一次天地大浩劫中所毁灭!这使四川的文艺复兴之路从此搁浅--湖广填四川,强迫迁来的多为贫苦农民,对文化的修补实在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