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丞相孔明兴师南征曾扎营罗泉镇营盘山,因连续干旱无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几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孔明接到兵报大喜,亲自到井边察看,只见井中泉水清澈透明。
即命待卫宫取水试用,待卫宫饮水后感觉甚好。呈孔明品尝,孔明饮后灵性即来,他见井中泉水涌出,井似箩筐大小,即命名此井为箩泉井。而后清朝时一姓罗的府衙不满资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压在他的头上,便将箩上的竹头去掉,简称“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当时孔明军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心桥下)、花园井(矮子桥上)、观音井(观音沱对面)。
孔明之师在营盘山上驻扎两年有余,需购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没有集市。孔明曾轮流派兵帮助百姓建街市。*初搬进街市的不过五十户左右,后来兴旺时期住户达一百有余,人们把这一街市取名“罗泉井”。
历尽苍桑,饱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熏陶的龙镇人,勤劳朴实,憨厚大方,女人们喜欢边做针线活边聊天。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仅五里长街就有十多家茶馆,生意颇为兴隆。而河边洗衣台上捶衣的棒声,妇女们的欢笑声,校园里朗朗读书声以及珠溪河哗哗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龙镇人特有的生活气息。
龙镇人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家园,全镇数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风韵尚存。很多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的穿逗式木结构房屋反映了罗泉古镇的历史地位。特别是盐神庙是一座当今世界的稀世庙字,它与日月共患难,饱经世代风霜,仍是那样金碧辉煌。那成排成列的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无不显露出龙镇建设者们的**技术。一块楼牌、一方门匾、一扇窗花,一个吊瓜、一个斜撑都细致如微,每件都是价值高昂的艺术珍品。
古老而狭长的龙镇,十弯九曲,恰似龙游东海,不到街头街尾。难见豁然开朗的蓝天碧云,龙镇以她那*特的半阴半阳的地理位置和清澈透明的罗泉泉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罗泉人,造就了罗泉出“美女”的脍炙人口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