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新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数量与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之一。截至目前,其余额也已超越信托业和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和回报。
不过,在理财业务激增的同时,风险端倪也日益显露。比如,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差异、信息披露的不规范、资金池运作的争议等,都让投资者心怀忐忑。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连续走访了多家银行,从本期起为您推出系列深度报道。
整体稳健
平均收益高于定存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两次下调使得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表现出连续下滑态势,但考虑到投资市场的整体低迷,银行理财的收益仍让很多消费者感到满意。”建行某支行**理财师向记者表示。
根据中国银监会*新公布的数据,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元,已超过信托业、保险业的资产规模。2012年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平均达到了4.11%,高于目前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18家主要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2464亿元,已经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客户超过了2000万。
“海外投资环境的转暖,也让很多挂钩海外市场的理财产品实现了***。”西安邮电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介绍说,很多非**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这一点在外资银行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实际收益
160款产品未达预期
“结构性理财产品因为所投资标的往往波动较大,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极为正常,而部分银行甚至同时发行买涨、买跌同一标的的两种不同产品,其中一种自然就无法达到预期收益。”**表示,消费者判断银行理财能力需要关注未达到预期收益产品所占比重,不能因为某一款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就轻易把一家银行加入理财“黑名单”。
拐点初现
理财市场或迎变化
“经过9年的发展,中国银行理财市场确实到了要反思和加强监管的时候了。”西安交大投**研究所所长余力表示,关于银行理财是否是“庞氏骗局”的争论体现了银行业内人士的反思,不管*后是否将银行理财定义为“影子银行”,都将*终促进银行理财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来自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只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理财文化。”余力强调,只有监管层充分意识到风险隐患、银行加强自律、消费者具备风险意识和金融常识,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理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