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O2O市场的观察,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领域值得关注:
一是已经形成高渗透率和高集中度的领域,如外卖、团购和打车;
二是现在暂未形成集中度,渗透率还不高,目前互联网+的创业项目较为集中的领域,如美食,家政、美业,生鲜、快消/百货、教育,体育等;
三是线下服务依赖较强,低频,重决策的领域,多为+互联网的特征,比如房和车。
*先,对于已经形成高渗透率和高集中度的外卖、团购和打车。这三个领域在2014年市场规模都各自突破了千亿。2015年上半年,增长速度仍然很快,体现出高频的特征,规模效应明显。
外卖的渗透率(这里渗透率是指通过O2O产生的订单或者频次,在它所在领域的比例),到2014年底大概50%,600万单的外卖单,300万单通过手机下单,300万单通过传统的电话方式或者是到店方式。估计今年上半年这个比例能到70%,即70%的订单是通过手机下单订购外卖。
据统计的 27个主要城市,打车的渗透率接近15%,如果把城市范围扩大一点,渗透率大概是10%。10%-15%的渗透率其实并不低,因为在高频需求中有一个二八原则,如果获取了20%的频次,或者是订单,有机会迅速**另外的80%。所以10%-15%是不低的数字,足以使得这个产业被O2O化。
3-4年的时间,团购和打车的竞争已十分充分,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外卖可能是下一个定局的行业。这些领域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已开始寻找各自的变现之路。
其次,现在看起来没有形成集中度,渗透率还不高的领域,比如美食,家政、美业,生鲜、快消/百货、教育,体育等。这些领域的每个市场也接近千亿。他们原有的线下痛点很明显,比如家政线下门店搜索成本太高,匹配较难;阿姨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
再比如生鲜,到去年电子商务在生鲜渗透率下不到0.1%。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能够到1%,**依靠传统B2C电子商务来优化生鲜生意还是不够,O2O的方式会是另一个有效的方式,企业在供应链方面遇到的挑战更小。
教育也是如此。线下的教育或培训机构组织成本太高,抽成也太高。洗衣也有痛点,我们发现上游的工厂,就是洗衣厂产能是严重过剩的,下游的门店,传统的洗衣店获客能力太差。
抓住传统方式的痛点,如果还能结合便利性,比如通过上门的方式,我们认为有机会激活存量市场,也有机会挖掘新的需求。我们特别看重便利性上面的解决方案,认为便利性在今后会越来越值*。
第三个领域,线下服务依赖较强,低频,重决策,多为+互联网的特征。比如房和车。
低频高价值的生意,用户对价格就不那么敏感,换句话说线下传统企业就没有天然的劣势,相反他们擅长的线下服务是抵御互联网冲击的*好手段,如果还能积极拥抱互联网,会比线上往线下做的企业更有优势。比如平效做的好O2O公寓,经纪人优势明显的二手房企业,线下渠道优势明显的汽配O2O。这些行业遇上互联网,并不太会呈现出持续的**式增长,还是会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
第二、对O2O生态的观察,大部分O2O企业所要应对的是双边,甚至是多边的市场。
在供应方里面有不同的角色,比如商家、中介、工厂、劳动者。我们把不同的实物类和服务类的O2O的供应方做了一个需求的排序,**和第二位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增加收入,比如给商家带来客流,增加订单量,或是分成比例更好,这对大多数供应方来说是**刚需。第二个是时间更自由、更灵活,有人说时间自由和收入高是矛盾的,我觉得说得也有道理。但是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需求会在同一个平台上产生。我们发现很多的自由职业者其实很关注自己的事情,不光是挣更多的*,大家更关注职业生涯的规划。一个阿姨会普通保洁,但她真的也希望学习深度保洁的技能,因为可以*更多*。再给她当一个小组长她会更开心,虽然她也不知道小组长是干什么的,但她觉得这是对她职业的认可。这些痛点如果把握比较准,我想供应方对平台的黏性会更高。
需求方无外乎是个人或者商家,大家看到需求其实也是多元化的,有的是追求高性价比,有的图的是方便便捷,有的是看重品质,促销及时,信息准确,公司品牌要大,有信任度,还有不断创新。作为一个O2O企业,你不太可能抓住需求方所有的痛点,也不应该这样做。抓住**痛点,把它满足好,可能就是头一年需要做的事。
我们对于O2O生态中的基础建设层面的重构非常看重。需求导向时代的来临,消费升级,便利性的价值,any where和any time的下单特征,需要匹配新的仓储,配送和支付体系。更有意思的是,当城市层面的基础设施重构后,会倒逼上游供应链的改变,这里面会出现很多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