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1岁辞任厂长从零创业 20年后再造1500亿帝国

2017-07-05来源 : 互联网

本已当上服装厂的副厂长,毅然辞职下海。20多年一路打拼,成就营收1500亿的铜业**。她就是海亮集团董事长,冯亚丽。

1956年,冯亚丽出生于浙江诸暨。诸暨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塘江就在城边缓缓流过,历史上,越王勾践曾在那里卧薪尝胆。

冯亚丽打小也是卧薪尝胆。10岁那年,因为父亲的一个远房亲戚有海外关系,全家被下放到了湄池镇的湖西村,开始颠沛流离的日子。

冬天家里没*买炭,11岁的冯亚丽就自力更生。早上学的时候,她一边背着竹筐,一边带着簸箕,看到路边有猪粪,就捡回家烧着取暖。买不起西瓜,她就带着弟弟把别人吃西瓜吐掉的瓜子捡回来,“洗干净,炒着吃”。

高中毕业后,因为成分不好,冯亚丽压根没有资格上大学。没办法,冯亚丽就跟着邻居学裁缝,“裁剪、滚边、钉扣子”,举着一根绣花针忙了2年多。

1980年,父亲落实政策,回到市里,冯亚丽就靠着裁剪手艺进了一家服装厂。

在服装厂,冯亚丽手快、心细,“别人**做15件,她做20件。”关键是责任心还特别强,1981年年底,一批制服出厂前发现质量问题,“500条裤子的裤缝全开裂了。”冯亚丽马上带着小组5个人,加班加点熬了两个通宵,愣是如期交了货。

此后10多年,她从小组长,车间主管,经理,一路升到副厂长。

就在服装生意办得风生水起之时,大弟找到冯亚丽,“你把服装厂都办得这么好,为什么不过来帮帮我吧?”

怎么回事?原来,冯海良自己鼓捣的海亮铜材厂半死不活,销量一月比一月低,*安、消防等杂事更是弄得他焦头烂额。

换上别人,也就算了,但是自己的亲弟弟开口了,能不帮吗?于是,冯亚丽二话没说,立刻辞了职,一脚踏进了一个**陌生的铜加工领域。

说起来,冯亚丽还真是管理的一把好手。3个月后,“铸造、轧制、人工拉模、拉丝、退*”,她把整个工艺流程摸得透透的,“就是晚上睡觉,梦里也都是铜棒熔铸和有色金属。”

内部日渐起色,但是外部却更加糟糕。尤其是1996年,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铜加工业跌入低谷,一年都卖不出去1吨铜棒,“库房里堆满了20多吨。”

那段时间,冯亚丽急得嘴角起泡,天天在全国各地的铜材市场上找出路。当年五一,她转悠到深圳的大桥铜材市场,铜棒没看到,却看见了6、7辆运输铜管的卡车。

铜棒卖不出去,为什么铜管却热*朝天?结果遭到一边的店**的奚落,“居民区的冷、热水管都要安装铜管,如果有你铜管,来多少我要多少!”

冯亚丽立刻决定转型,“不卖铜棒,改生产铜管!”然而,铜管的生产工艺**不同,怎么办?

*当其冲的是人才,“瞎搞不行,必须要找内行来做!”可翻遍整个浙江,研究有色金属的**寥寥可数,于是,冯亚丽决定全国招聘。

1997年3月,《中国有色金属报》刊登了一整个版面的招聘广告,“海亮集团招募**技术人才!”要说专业报社的人脉可不是虚的,不到一星期,冯亚丽就迎来了一位来自北京一所金属研究院的老教授。

教授一出手,技术难关立刻攻破。到了1996年5月,海亮的铜管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2个月后铜管就正式下线。

产品有了,销量呢?1996年中秋,冯亚丽兴冲冲跑去了深圳。不过,等她到了大桥铜材市场,却发现那家答应她有多少收多少的店早已关门。问了一条街10多家店,全是一个鼻孔出气,“价格贵了800多,合格率达标才70%不到,该干嘛干嘛去吧。”

是啊,一吨铜管,海亮成本要高出40%,“就是卖出去,毛利率也不到10%,根本没有利润可*。”更何况铜管是工业品,生产厂家和客户都有固定合作,海亮是新手上路,想插队哪有那么容易?

此后半年,没有一张大的订单,偶尔有业务员拉到一两张订单,都是3吨以下的小生意,“*万八千的,连成本都填不平。”

厂里的机器声日渐安静,工人没活干,大伙人心惶惶,“海亮是不是要完了?”员工开始给自己找后路。1996年年底,哗啦啦走掉了100多。

“既然无法拓展市场,就只有从自己身上下手,把成本降下来!”1997年年度的工作会议山上,冯亚丽下了死命令。

*先,果断压缩成本

冯亚丽与15个车间主任,封闭了一个月,集中对生产过程进行了重新梳理,愣是将160多个生产环节,压缩成95个,“仅此一项,就节省了200多万的人工费用。”

此后,她给每个车间安装了电表、水表,“必须把水电费压缩下来,一旦超支,费用自理!”刚开始,车间主任纷纷叫苦连天,结果两个月后,全厂水电费一举降低了40%,“等于节约了1200万的成本。”

到了当年6月份,冯亚丽愣是将铜管的价格降到了39000元一吨,“比一般报价要便宜15%。”

其次,做到产品零缺陷

光完善工艺还不够,关键还是在于加强责任心。当年9月,冯亚丽决定来一把狠的,“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车间实行连坐,工人工资扣20%,车间主任扣50%!”

这下可触到了痛点。20多个车间主任再也无心坐办公室瞎吆喝了,“全都下车间,手把手教工人完善工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2个月下来,铜管达标率从50%提高到了85%,半年后,10吨铜管出厂,合格率100%。

此后,冯亚丽组建铜加工研究所,和北大、上海交大等15所高校合作,“集中40多位研究有色金属的教授,每年要申请30项**!”

最后,注重客户体验

当时,同业的做法是自取货物。不过,冯亚丽注意到很多客户经常抱怨铜管重,帮运不方便。于是1997年五一,冯亚丽提出送货上门的概念,“随车安排2个员工,帮助清点货物,解决最后1公里。”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海亮立刻接到了6份老客户的新订单,“虽然数额都低于5吨,但带来了希望。”

中秋节,距离海亮500米的地方来了一家盾安集团,“转型制造制冷器,需要大量的铜管做配件。”刚开始,盾安只是象征性下了5吨铜管的订单,后来发现制冷器一切运转正常,“最主要的是后续安装维护**不用操心。”于是盾安一口气又下了40吨订单。

此后,海亮和盾安形成长达5年的紧密合作,每年都有1000多万的流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