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经历让一些创业者变得谨慎怯懦,另一些却仍然野心勃勃,随时准备重新出发
创业项目被一家大型旅游在线服务商收购之后,“一哈旅行”合伙人陈昊在这家公司短暂工作了1个月。
办公地点是东四环一处产业园,他的工位三面围着高大的木板,墙上贴着“不能大声说话”的标语,一次不带工牌罚款100元。入职当天,管理员还发给他一个落满灰尘的国产电脑。
“我说我不领,我用自己的就好了。他说不能不领。我说把这个给别人。他说不行,必须给你。”陈昊回忆。
他后来领了这台电脑,锁进了柜子里。“对上不对下,整体都是那样。” 陈昊评价这家公司。
陈昊的创业项目,做的是海外的中文用车服务。创始人是他在前东家的**。2015年底,他们在资本寒冬中拿到了300万天使轮**,开始创业。
“当时想的很明白,无非就是1年。(失败了)就是损失了1年的薪水而已。”陈昊说。
他们后来坚持了11个月。去年底,项目卖给这家OTA,估值不高,但也*回了不止1年的薪水。对方为了挽留创始团队,还给了他期权。
但这并没能令陈昊对这家公司的印象稍微好一点。入职1个月,他就离职去了另一家公司,离职证明开了3个月。
始于2015年的资本寒冬,冻死了创业大潮中的大部分项目。在资金链断裂、团队解散,项目卖掉或关停后,创业者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