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70年代后,一些新的取向出现,如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理论,其理论假设为,在儿童早期自我与他人关系建立的型态,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简单的说,潜意识中人们总是会习惯去寻找过去熟悉的关系建立型态,当然也包括痛苦的经验,例如,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疏离、不受重视、甚至有家暴行为,导致在自己之后的亲密关系中时常会出现依赖的需求或孤僻的情形。
在动力式*疗中,个案与*疗师会出现一种很特别的关系,称为“移情关系”。移情,是指个案对于过去重要人物的正向、负向情感或幻想,在潜意识下转移到*疗师身上,使当事人过去关系中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能重现在*疗师面前,例如,个案将*疗师当成是严厉、会责难人的父亲,因此,对*疗师产生敌意,此乃负向的移情;若将*疗师当成能拯救他的人、觉得*疗师****、甚至爱上*疗师,此乃正向的移情。*疗师会藉由移情过程,使个案洞察到过去不易接触到的情感,经适当的同理、诠释,让个案能逐渐突破阻碍其成长的心理冲突,改变其维持已久的行为型态。
伴侣或婚姻*疗:
婚姻是每个人既向往又惧怕的一段关系。每对夫妻争吵在所难免,俗话说“床头吵,床尾和”,但在现代婚姻里,时常出现一吵就分床了,连床尾和的机会都没了。过去可爱的人转眼就变成可恨的人,导致现在离婚率不断上升,其中*大问题便在于沟通不良。而在婚姻*疗中,虽然学派很多,但大多皆是*疗师藉由与夫妻俩同时会谈,关注在于夫妻之间的人际世界,并透过使用不同的*疗技巧或模式来协助夫妻“增进彼此良好沟通方式”、“改变无效的行为模式”、“从专注于对方的缺点变成发掘自身的恐惧和渴望”,*重要的是将彼此逐渐疏远的关系转变成情感连结,并藉由婚姻环境的改善,进而改善夫妻双方的不愉快心情。
家族*疗:国内的家族*疗学派也很多,但主要还是以萨提尔家族*疗模式与结构派家族*疗为多。*疗时可邀请家人、父母、小孩一同前来,有些学派会希望家庭成员全员到齐才进行*疗。
家族*疗师在*疗时,会先专注于家庭成员们的感受、接纳他们,找出会影响家庭关系的不良沟通方式及无弹性的规则,并运用一些技巧,及藉由本身*疗师与家庭成员们的沟通和谐经验,教导家庭成员新的沟通方式,增进家庭适应的技巧,使家庭呈现更为平等和谐的状态。
团体*疗: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可以提供一个安全而坦诚的环境,使社会上基本的紧张关系及人际交往模式都能发展出来。团体*疗乃是将心理*疗技术运用于一群病患,并藉由团体中所发展出个案与个案、个案与*疗师彼此的人际互动,来呈现出一般人际互动不良的沟通方式,同时在团体中来进行矫正性的经验,从中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结论:每个人的个性、习惯、表达方式都有不同的喜恶,所以,同一种的*疗方式也未必适合每一种人,不过在接受*疗前要先有些心理准备,第一、要有改变自己的动机,第二、与自己信任的心理医师充分沟通是否需要接受心理*疗,或是需要合并其他*疗方式,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疗模式,第四、真诚一致的体验*疗过程。
如果未经三思便转介心理*疗,症状除了可能不会消失外,中断*疗的比例也会增加,且在*疗过程中常会挑起许多过去的创伤经验或未尽之情绪,若未被察觉到,可能会增加更多的痛苦,所以,选择适当的心理*疗是很重要的,可以让自己消除忧郁、焦虑症状,甚至让心境更加成熟,增加自尊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到更多的适应压力技巧,常保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