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渠,农业教育家和水稻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水稻科研事业,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并解决了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开拓再生稻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做出了贡献。
杨开渠,自号顽石,1902年10月27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齐鲤乡全堂村。家境贫寒,杨开渠5岁时父亲去世,靠二哥、三哥教书维持全家生活。他8岁多才入学,但刻苦勤奋,18岁高小毕业,文学、书法功底较好。后来靠半工半读在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1924年经校长许炳堃介绍到杭州有利电气公司工务股任检表员。此时正值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热血青年无不欢欣鼓舞,迎接革命高潮到来。1927年初北伐军攻克杭州后,杨开渠参加了东路军政治部宣传队。后又返回电气公司工作,并于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工会副会长,积极为党工作。后因身处白色恐怖中才于1927年7月离杭州经上海去日本东京,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杨开渠在东京经短期补习日语后,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考入帝国大学农学部农实科。学习期间生活极其清苦,主要靠翻译稿费作为经济来源。由于他踏实勤勉,成绩优异,受到日本老师的器重,农实科毕业后被留在育种研究室作研究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出于民族义愤毅然辞谢了老师近藤万太郎的挽留,于同年冬回到祖国。
1932年春,杨开渠应聘到杭州浙江省自治专修学校任教员,讲授“农学大意”等课程,并开始在杭州试种双季稻。1935年春,经金善宝先生介绍,应聘到四川重庆的乡村建设学院任教授,讲授稻作学、麦作学,提出改革四川稻田耕作制度,种植双季稻、旱稻的建议,继续进行双季稻、再生稻的研究。
1936年秋,杨开渠转到成都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稻作学,并主持稻作研究室工作,开始了他一生中研究工作最繁重、也是取得成就最多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杨开渠任四川大学农艺系主任,不久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副院长。1956年独立建立四川农学院,他任院长。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中,杨开渠仍坚持教学,继续水稻科学研究。四川农学院建在雅安,地处平原和山区的接合部,他认为应该利用这样一个有利的自然条件,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开发中国山地农业方面作出应有贡献。他积极策划建立山地农业研究所,组织教师到二郎山、宝兴山等地考察。
杨开渠于1957年被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1年底被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第一副理事长。还先后被选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四川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作为有贡献的科学家代表,1957年他曾应邀列席了毛泽东主席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