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渠从日本归国后,正是日本国恣意侵略并妄图独霸中国的危难时期,不久就爆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国家经济困难,教育经费甚少。他在经费支绌,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以“苦干的精神,抱着坚定的目标”,耕耘教坛,以其教书育人、春风化雨的认真负责态度和科学研究上获得的成果,赢得了师生的敬佩。
1946年5月,四川大学为杨开渠和另外两位教授举行任教10周年纪念会时,农艺系主任杨允奎撰文以庄子“美成在久”赞誉他,并称“处兹乱世,求能坚守岗位,历10载而不渝,非安贫乐道之君子,又焉能如是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贯穿于教学之中,1951年被评为四川大学教学模范。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独立思考。
1954年,他在认真总结过去讲授稻作学的经验和缺点后撰文提出: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农业科学,应该运用生物科学的法则来阐述作物生长发育的本质;同时它又是与生产有直接关系的科学,因而也要注意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来讨论其现在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使作物栽培学成为不是罗列现象、脱离实际的空理论。他主张把生物科学法则、生产栽培技术和社会经济关系三者融合于作物栽培的教学过程中;他带头精炼教学内容,在作物栽培学水稻部分中以适时播种、好种壮秧、合理施肥、少秧密栽四大技术为主线讲授12学时,学生反映启发性强,好掌握,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使人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
1956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气象等自然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属于第一性的,而栽培制度和技术措施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认识了客观规律后的行动,属于第二性的。而后者又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第一性和第二性不能脱节或孤立。他反对过去那种作物栽培学先讲笼统的所谓生物学特性之后,再说一套栽培技术;也不同意学苏联那种国民经济意义、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三段式讲授法,尤其反对刻板地照本宣科,而主张先把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客观规律讲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现今作物分布的成因和哪些地区有可能栽培这种作物,也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采取什么样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以获得高产。他是这样主张,也是这样实践的,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他很注意教学内容的革新,在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农学遗产的同时,十分注意学习国内的最新经验。他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农业研究单位、农业管理和推广部门的试验研究报告和生产总结,加以分析整理,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力求其既能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反映世界先进水平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由于他那独特构思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他的讲课总是最受学生欢迎。他所创立的水稻栽培学体系,受到高教部很高的评价,所写的教学经验的文章也在全国交流。为此,农业部于1960年委托四川农学院代办作物栽培学师资训练班,杨开渠除做示范讲课外,还专门做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作物栽培学必须改造,要跳出旧的体系;作物栽培学一定要从实践中来,又回去指导生产实践。作物栽培不但要研究栽培措施,还应重视诸如作物的发育生理、营养生理和水分生理等基本特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作物栽培学的教学内容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对生产起指导作用。1961年冬,杨开渠躺在病床上时,还亲手草拟了《水稻栽培的分期措施论——依生育期讨论栽培措施与生理变化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的教案,把水稻栽培分为秧苗期、分蘖期、拔节(圆秆)分化期、抽穗、开花与结实期,成熟收获期、总结等6章24节,并写了较详细的内容。可惜未能聆听他的课堂讲解,他就去世了。但是他在教学上不断探索、永不满足的精神,仍在人们的脑子里闪闪发光。协助丁颖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
杨开渠很久以前就想完全用中国的资料来写一本《中国稻作学》,并动手草拟了部分初稿,但还缺少许多基础资料。他下决心做一些基本的试验研究,如种子的周年发芽试验,周年播种试验,秧苗越冬试验,分蘖特性研究等。但终究感到个人和一个单位的力量有限,难以达到目的。1958年当决定合全国之力,由丁颖教授来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的时候,他十分兴奋。他认为丁老德高望重,在水稻研究上涉及面广,造诣精深,担任主编最合适,他就积极参与,并具体执笔选写育秧和合理密植两章。
每一次稿印出后,他就拿回学校要稻作研究室的同志认真阅读,一方面是学习提高,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大家关注这件事。1961年3月,他不顾癌肿引起的腰疼,抱病去北京最后一次审阅全书,20余天全靠吃止痛片、安眠药止痛,回到成都就入医院卧床不起。1961年底《中国水稻栽培学》出版了,他既兴奋又感慨地说:我多年想做的一件事,现在终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了,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终究是用我们自己的材料写成的高质量的书。接着又补充一句:希望稻作室的同志继续努力,踏踏实实地深入研究,一定要把其中所缺少的资料和数据补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予以完善,当个无名英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