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具一格的剧种。**及四川、青海、云南广大藏族地区的人民都普遍喜爱观看藏戏。
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综合艺术。
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寺**的“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莲花生的传记中说: “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开光,从此沿袭至今。”这是**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尚示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初由美貌**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初的模样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形成流派。解放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郊区的墨竹工卡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可见藏戏影响之深,流传之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