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育婴的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2015-05-30来源 : 互联网

在凉山广大的彝族聚居区里,至今还流行着一种非常古老的养育婴儿的奇俗,那就是“阿依扎张”。

“阿依扎张”说简单点是:母亲将食物,主要是荞粑、荞面、米饭等放在自己口中细嚼,然后口对口地吐喂婴儿的一种哺育方法。

在我生活三十多年的德昌县,过去还常看到彝族妇女这样喂孩子,因为那里是以汉族为多的彝汉杂居之地,加之比较开放,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阿依扎张”了。

可是今年我走入彝族聚居的布拖、昭觉等地,“阿依扎张”还很普遍,就是在县城里也能随处可见彝族妇女用这种方法喂孩子。在布拖县拖觉区街上,我看到了短短的两三米的街上,有许多妇女抱着孩子,咬一口馒头或荞粑后,慢慢地嚼,然后俯身与小孩子“亲密接触”,饥饿的幼儿很高兴母亲的这种喂养方法。

为什么凉山彝族要采取这种*特的养育方法呢?凉山彝族传说,孩子被母亲这样喂养后,孩子的灵魂就与母亲相依,灵魂不走。

但是,*可信的说法是:凉山彝族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光有母乳是不够的,用嚼细的荞粑、荞面、米饭喂孩子,能与母乳**地配合,以增强孩子体质,让孩子更健康更强壮;还因为高寒贫穷之地,采用这种口对口的方法喂孩子方便。

动物世界里,鸟类就有相似的方法喂育后代。有的鸟妈妈在外觅食后回到巢里,将食物又吐喂幼鸟。我想凉山彝族是不是从鸟那儿受到启发,**了这种“阿依扎张”养儿方法?习俗已经久远,我们无法考证,仅是猜测而已。

用这种方法喂养的孩子,与母亲的亲密性增强了,当孩子饿了的时候,孩子就会条件反射般地用嘴寻找母亲的嘴唇,想从那里寻到食物,当食后依在母亲温暖的嘴唇边时,伴着母亲的呼吸,孩子会特别的安详、惬意。以至于长大成人后的凉山彝人,对嘴唇的感情很特别,足可以构成凉山彝族的“嘴唇文化”的一部分。

在母亲的嘴唇下,凉山彝人一代又一代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地成长着,凉山彝族在西南民族中身体素质与遗传素质是相当**的,这当然因素很多,但应该与这种凉山彝族*特的哺育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阿依扎张”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的,现在凉山彝族养育后代的条件改变了,加之人们对哺育卫生的认识,“阿依扎张”这种古老的养育法在凉山正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但是不管今天还是明天的凉山彝人不会忘记母亲是怎样把他们养大的!

标签: 方法 孩子 嘴唇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