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到立秋时,立秋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立秋后天气虽然稍凉爽,但“秋老虎”仍是唱主调。时常待在空调环境的人群,虽免受暑热煎熬,但过后走到热辣的路上,也会使身体吸收热气,导致“秋暑”病。
中医认为,“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阳暑”是在夏日的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的;而“阴暑”则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
为什么立秋后秋凉了,还会中暑?
那是因为初秋仍有夏的高温,立秋后的暑热湿盛,使得人们毛孔开张,从而导致了邪气暑热侵体。
“阴暑”主要表现有哪些?
主要表现:发热、头痛、无汗、怕冷、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临床中,特别是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者, 更应注意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阴暑为暑月受寒所致,其发病较慢,且不似阳暑症状明朗,故易被误诊。
发生阴暑后怎么办?
1.刮痧*疗:用刮痧板*疗中暑,通过推擦、抖动,可使关节经络通畅,理气活血,调和阴阳;
2.口服藿香正气水,或藿香正气胶囊,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 配合刮痧*疗阴暑效果较好。
3.多饮水,补充水分,每天至少饮1000毫升以上,增加身体内水分;
4.进食淡茶、稀饭、菜汤、豆浆、果汁等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5.吃凉性水果。梨、西瓜等;
6.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
7.少喝酒,因为酒精进入体内会发散人体的热量,使人容易受凉;
8.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