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卓筒井简介

2014-07-09来源 : 互联网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2原理

它的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也很原始,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3流程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钻井(修*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共五个步骤。

苏轼的《蜀盐说》说:“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该地地方志记载了具体的钻井之法:“择有咸源处,以铁锥凿井如碗大,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长,以竹枝系铁锥入,竹中凿之,其井底有铁器四爪,到六七十天,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卓筒井一般深约130米,井口大10~12厘米(直径),占地两平方丈。井盐的选择是有经验的老盐工根据山势来决定,选择井址也叫“度脉”,“度脉”不准一是打成漏井,二是打成干窟窿。

钻井分成两个阶段:1、打大眼。2、打小眼。卓筒井的构成即大眼小眼。上层是大眼,口径15~20厘米,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楠竹筒的作用是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不许淡水进入井里。竹筒能否隔绝淡水,又是把井钻成功的关键。同时,大眼钻至50米深,竹筒相应下50米,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这叫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

隔绝了淡水就打(钻)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钻,直钻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井。如果无卤就是选址不准叫干窟窿。

卓筒井大眼在上、下套管隔淡水,小眼在下产卤。产卤的小眼经过岁月的流逝被卤水腐蚀,地层变迁有时洞壁也要垮塌,这叫“垮匡”。岩石填塞了产卤眼,就无法汲卤。有时,一些汲卤工具掉在井里或其它人为造成的障碍这叫“屙堆”,也无法汲卤,要汲卤必须排除故障,因此,产生了修*井的工艺和工具。如果故障大,难度大的要修好一口井需时间一月或数月才能完成。要保持一口不出故障产卤的井很难。

筒匠用盐车(名单角车、花车)、筒,将卤水从井里汲出,卤水浑浊,一般浓度在7~10度,这样的卤水咸度低耗燃料,成本高。为了把卤水浓度提到18~20度,就产生了晒卤支条架、晒坝(也叫盐田)等晒卤生产工具。

晒坝一般长60米,宽20米。支条架一般长约30米,高5米,结构如八字型,木质穿斗,支条架上铺满金竹桠,顶端做有“天船”。天船长10米,高1米,宽15米,天船安放在支条架顶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条架两端的与支条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不规则的小眼。在支架的一侧做有筒车,筒车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圆罩,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厘米。并在腰底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内径)走动,促使园罩旋转,将晒坝船形坑中的卤水通过罩上的小竹筒输送到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流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滤缸将卤水中的泥砂、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中煎盐。

煎盐的地方叫灶房,俗名叫“场*”。灶房一般长25米,宽15米,结构为木质穿斗,小青瓦房,前部安有煎盐的大盐锅(解放前是生铁圆锅,现在是钢板焊成的方锅,大小根据盐灶产卤多少而定),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温水锅后面是盐炕。盐炕长方形,用板石砌成,长约8米,宽2米。

卤水在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为了使盐洁白,颗粒晶莹,在煎盐中加皂角、豆浆。同时,提胆(注,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灶匠将有水分的舀入盐仓中,过滤掉水分再把仓中的盐撮到炕上,将水分全部炕干,即成食盐。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