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死别是人生必经的旅程。刘启贵每天的工作就是死别的*后一部分——遗体*化。今年46岁的刘启贵已在市殡仪馆*化车间工作21年,他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总结自己的职业感悟:“我的工作就是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觉得人简简单单、开开心心地活着就好。活着时要善待自己,关心家人。”
青春少年成为*化工
17日,室外温度33摄氏度,殡仪馆*化车间的温度已高达40摄氏度。当记者走近*化车间时,滚滚热浪裹挟着一股特殊的气味迎面而来。身材瘦小的刘启贵正和两个同事在仔细检查*化车间的设备,查看电源、风机,给机器注油。这是他每天工作的**步,从早上7时走进*化车间,到下午4时离开,周而复始,从青春少年到如今两鬓花白,他默默地在一线岗位上度过了人生中*美好的年华。
回顾当初刚上岗时,刘启贵形容当时的感觉是“非常恐惧”。后来渐入角色,每天处理30具遗体的*化工作,由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这其中经历了诸多磨难。*让刘启贵刻骨铭心的就是谈恋爱时,女方一听他的工作就面露惊诧,逃之夭夭。为此,他因职业的特殊性无奈地被拖到三十多岁才结婚生子。如今,世俗的偏见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他职业的忌讳。遇到亲戚邻里婚嫁、迁居、生子等喜事,他都避而远之,尽量不参加。
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技术
殡葬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殡葬工人每天面对的是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丧属,刘启贵就更耐心细致地把工作做得更周到、全面、具体。在每一次服务中,在死者*化前,他都会对死者遗体进行仔细检查,并耐心询问死者家属有何要求。这些,是作为一名*化工*基本的职业准则。刘启贵介绍,此外,殡葬*化作为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化工人的一言一行尤需谨慎。比如,“你好”、“再见”等日常礼貌用语在与丧属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避讳的。“只有把死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才能令丧属满意。”刘启贵告诉记者,一旦在接尸、运尸、送炉、关炉等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差错,都会招致丧属的不满甚至辱骂。
为使自己的*化技术得到提高,他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化机的构造。晚上值班时,他就一个人来到*化设备旁,反复揣摩,研究*化机械构造、机电原理、怎样装卸炉膛门。为了改进技术,他长期坚持进入*化设备里采集数据,常常不顾炉膛里的高温和长年淤积的恶臭,在里面一呆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之久。臭气熏得他喘不过气来,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他还是坚持把数据采集完才出来。
平凡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因为技术过硬,刘启贵总能尽量满足丧属的要求,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死者,获得了丧属的满意,赢得了丧属的尊重。虽然*化工是一份并不“阳光”的工作,但令刘启贵倍感欣慰的是,妻子总是无怨无悔地支持他,乖巧懂事的女儿总是安慰他:“爸爸工作好累,你要注意多休息哟。”今年七月,他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刘启贵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说:“我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讲是很神秘的,也令人排斥,但我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我的工作为逝者保留了*后的尊严,告慰了死者家属,能得到家人的支持,社会的认可,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