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为蜀王领地。开明氏蜀王,“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葭萌(今昭化镇)为都邑。在当时的川地域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击”,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秦吞苴、伐蜀、灭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设葭萌县。
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巴蜀儿女为破“蜀道难”格局,在险崖上筑起了与古罗马大道相媲美的中国蜀道。
两汉(公元前206年-220年),县名沿袭未变。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刘备改为汉寿县。
西晋(公元266-公元316年),改为晋寿县。
东晋太元15年(公元390年):析县境北置兴安县(*今市城区),又置晋寿郡,改晋寿县为益昌县,郡、县同*今昭化镇。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时,南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在 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复改义城郡为利州。辖利、龙、始、蓬、静、沙六州;继升为都督府,辖利、隆、始、静、西、龙六州。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基本沿袭唐制。今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地。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年),绵谷县*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
元 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初在绵谷县置都元帅府,继从京兆(今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 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公元1612年-1949年)皆沿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