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山门进洞,*先看到的是道家殿堂——凌霄殿。凌霄殿从左至右分为灵官殿、老君殿、玉皇殿,是凌霄殿仙寓洞先佛后道、佛道合一的历史见证。清末民初,杜柴扉在岩上绝壁处题“凌霄殿”匾额,一统三殿。
这一壁灵官造像,高1米左右,脚踏风*轮,手举打神鞭,瞪圆双目,张开大口,威风凛凛,刻工粗犷有力。
和尚殿
凌霄殿右,是和尚殿,和尚殿是佛家升天*葬后存放骨灰的地方,殿中七重檐攒尖顶石塔乃**住持僧升天*化骨灰之处,。因为僧人俗称和尚,故名和尚殿。
二佛殿二佛殿再往前,是二佛殿,殿内置横三世佛、八部**、十二圆觉,额沿上横向凿一组高浮雕——太子游四门,即释迦弥勒的经变故事。之所以称为“二佛殿”,一是以空间大小而论,该殿比旁边的大佛殿小,二是因释迦之经变称“二佛大事”。
二佛殿前悬岩上那道飞瀑直泻的水幽里,卷卧着两条石牛,此景叫"天河饮牛"。相传有年大早,织女怕老牛渴死,要拉他上天,老牛坚持要协助竹仙播完竹后才与竹仙一齐回到天上。眼见此地无水解渴,老牛就要渴死,织女又再犯天条,用织梭凿破了天河,放下一股清泉来救老牛,而此时老牛已因又累又渴死去化成了一条百牛。其实这是一道甘甜的山泉水。
九龙碑大佛殿大佛殿,又称大雄宝殿,是仙寓洞佛道共存的典型殿堂,殿中置三世佛、左右分别置文殊、普贤,后侧则是道家的天妃殿、财神殿,三世佛、天妃、财神融为一体,正是仙寓洞佛道相融、僧道难分的历史见证。
殿内还有一块完好的明刻九龙碑,在高50公分,宽30公分的石块上刻出九条石龙,紫竹观音昂*翘尾,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