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院是四川省**的佛教胜地,该院共有出家众八十人左右,其中包括小沙弥五、六十人,是西南地区出家僧众较多的大寺庙。据文殊院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青年才能入庙,经试用两年合格后得授予沙弥戒,正式出家。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建筑俱焚,唯有十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文殊院清朝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庵,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八十二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八十二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二百余间,总建筑面积一点一六万平方米,有僧人六十多人。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朴厚重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寺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