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袖珍村小 6名老师31个娃娃

2014-01-13来源 : 互联网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学校石墙的一块土黑板上,粉笔抄写的《我的中国心》歌词、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这是校园内**能够看见的“校园文化”。这是内江隆昌县天宝村小一段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

1月10日早上9点,一直由内江网友组成的爱心队伍用凑的3000元了爱心款,买好雨鞋、棉袜、铅笔等生活学习用品,从内江出发,经过一路颠簸,在走过一段陡峭的石板路和一段乡间泥泞的羊肠小道,到达天宝村小已是上午11点10分。天宝村小地处一个山顶上,紧邻一口池塘,学生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能够看到外面的“山山水水”,当然,遇到刮风下雨,“风风雨雨”也能够钻进来。学校之所以在山上,据说是因为这所学校由当地的一座寺庙演变而来,6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发展至今,学校经历了兴衰更替。据了解,学生人数*辉煌时有300多人,然而现在,学校“跌入谷底”,仅有4个年级和1个学前班。

按照相关规定,4个年级的学校能拿到的教职工只有6名,不过,考虑到天宝村小的特殊情况,当地相关部门为该校多增加了一名编制的教师岗位,现在有6名老师,1名后勤。不过近日,有一名老师请了产假,包括学校负责人在内,正常授课的老师有5名。不包括学前班的8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天宝村小其实只有23个学生。

其中人数*少的一个班级是4年级,只有4名同学:叶银菲、刘凡、林莉、刘莉。这间教室里可供照亮的仅有一盏白色的节能灯,四张课桌一字排开,和老师旧旧的课桌拼在一起,紧挨教室门口。即便是节能灯打开,在没有出太阳的白天,仍然能够看到室外明显比室内明亮。

为了要介绍自己,4个孩子争先恐后用粉笔在土黑板上写上各自的名字,并叽叽喳喳说自己住在哪儿。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是在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打闹中度过。

到了中午时分,距离近的孩子,就自己步行回家吃饭。距离远的,就把从家中带来的饭菜在食堂热热。为了避免弄脏饭菜,孩子们在家都先用大碗装好,再用一个碗反扣在上面,条件好点的则用的是保温桶。

正给给4年级上语文课的老师名叫苏新梦,今年只有23岁,据她讲,她家在隆昌县城,去年9月才考到这里来。但这所条件艰苦的村小,还是让这位90后偷偷地抹过好几次眼泪。“毕业后能够考上老师,还是有编制的,其实是很不错的了。”苏新梦说,和孩子在一起终归是幸福的,考到这里来之后,每每家里人问起这边的情况,她总是淡然带过,“这边还是可以,不错。”

和她一起考进这里的还有一位名叫刘小凤的老师,是广元人,是学校**的一名外地人,而她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更多。而且,这所村小除了学校负责人这后勤之外,全部是清一色的女教师,*大的29岁,*小的23岁。

由于地处山顶,没有网络,一周5天,老师们吃住都在校园里,围坐在一起看电视,也成了他们**的娱乐消遣方式。

在这些老师之中,39岁的程诚资历*老,同时也是学校的负责人。在这里工作的老师,*长的不超过3年,而程诚已在天宝村小坚守了14年。

1998年8月,程诚从部队退伍回到隆昌界市镇老家,他在天华乡的另外一所村小,天宫村小当老师,当时他的父亲程尊元在天宝村小当负责人。2000年,60岁的程尊元光荣退休,把接力棒交给了25岁的程诚。

“我父亲在村小干了一辈子,他将责任交给我了我,我就要干好。”程诚以父亲为榜样,并在某些方面超过父亲,“我父亲曾被评为县上的**老师,我也被评为了四川省的**教师。”他坦言,这些年来其实自己有机会被“提”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虽然妻儿都在隆昌县城,但他始终没有选择离开。他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而且教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孩子,他一旦离开了,谁还会像他一样这么贴近老乡们。“没有人比我更适合留在这里。”

程诚有时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条件的尽量到天华小学上学。另一方面,面临着天宝村小逐年递减的学生人数,他十分担心,“父亲把学校交给我,我不能让学校在我手中就没有了。”

程诚说,从天宝村小到条件好一点的天华小学大约有6公里,到界市镇约8公里,而且交通不便,村里能到外面去上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学生和家长都需要他们。这让程诚和他的同行们更加坚定,不能让学校在自己手中“消失”。

为了能够让学校更好,程诚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乡下宁静的夜晚,为住校老师庆生;在中午饭点时分,为饭菜“寒酸”的学生夹上一块肉……这让我想起了一段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