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古街,青砖黑瓦,全都是明清建筑,一派古朴;盐神古庙,**无二,却鲜为人知;逼仄小巷遮掩之下,是盐马古道,当年马蹄声声的块块石阶,如今已归于沉寂;还有昔日福音堂,因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秦载赓发起的“罗泉会议”而名声大噪,如今也是一副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淡然。一行驱车来到位于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的罗泉古镇,领略了一番遗忘在光阴之外的风情。
古镇因盐起盐神庙无二
由资中县城出发行驶50公里后,车辆在盘山公路上盘旋,罗泉古镇就静静安卧在青山翠谷之中,**特色的风*墙和带有尖尖翘檐的屋顶构成的古镇映入眼帘,古朴之气扑面而来。
由公路而下,穿越窄窄小巷,*先看到的就是“**无二”的盐神庙。盐神庙正殿端坐着的是*早制定盐政**《正盐筴》、春秋齐国杰出**家管仲的塑像。据史书记载,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期间,采取垄断盐铁批发生意,建立**和私营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这是管仲被供奉为盐神的原因。
罗泉古镇就是因盐而设立的,据清代《盐法制》记载:罗泉井盐“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发展到清同*元年时,井数已达1200余眼,*盛时年产盐2252吨。
长街顺河立深巷藏古风
在罗泉,除了处处有遗迹,处处有古址外,还处处有典故。
顺珠溪河而建的罗泉古镇,因五里长街蜿蜒曲折,被誉为“川中**龙镇”。五里古街,全是明清建成的木结构式楼房,青瓦飞檐,大都为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经商。由于各个小楼都尽力向街面挤靠,临街面十分逼仄。于是,先辈们的智慧就在这里表现了出来,这些街面背后的院落,大多有一个长方形天井,古街每隔几栋小楼,就是一个屏风般的风*墙,这些高过墙头的风*墙,既避免了古镇“*烧连营”之患,与此同时,呈云形、弓形、阶梯形等造型丰富的风*墙,再辅以墙上云朵、花草等图案,又修饰了古街。
民风多尚武忠义贯古今
古镇自古就有尚武之风。中国功夫58个派别之一的“盘破门”功夫,就创建于此。自清末到民国年间,“盘破门”弟子活跃于成都、重庆等地的擂台上,在擂台赛中获得金章者有数十人。
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成立后,各地纷纷组建分会,“资人响应之”。当年8月4日,由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秦载赓发起召开的“攒堂大会”,就在罗泉古镇五里长街的福音堂召开。福音堂因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福音堂旧址,记者看到,当日风云变化的场地,已是墙体斑驳。但大堂里一块长方形石台上摆放着的木头方桌,以及石台下方摆放着的十多排木制靠背椅,还是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浩然正气。
繁华成追忆保护需及时
因盐而立的罗泉古镇,*终也因盐而衰。据罗泉镇文化站站长肖映贵介绍,导致罗泉衰落的原因,主要在于井盐卤水的变质,“*好的盐巴,能够渗透七块半豆腐。但后来由于卤水变质,罗泉生产出来的盐,不复往日,一个因盐繁荣的小镇,又因盐巴而归于衰落,历史总是逃不出这样的轮回。”
虽然历史的根还在,但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行走在五里古街,不时可以看到一幢幢新建的瓷砖敷面的小楼,昭示着古镇又一栋古楼被破坏,而且绝难恢复。据相关人员介绍,罗泉五里古街建筑,绝大部分都属私人,“*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让居民真正意识到这些古街价值,增加居民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对此,我们也有一个整体规划,就是希望通过进一步开发古镇的旅游潜力,以开发带动保护,这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