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文化--薅草锣鼓简介

2014-07-23来源 : 互联网

一、历史渊源:

《薅草锣鼓》又名《锣鼓草》、《撵草歌》,是巴渠大地上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地处川陕交界的万源,几千年来农民采用的是刀耕*种的生产方式。由于山高水远,幅员辽阔,地处偏僻,农忙时节,农民们经常以换工互助的形式春种秋收。特别是****的除草,换工互助,突击劳动显得更为必要,这种集体薅草,人员众多,配以锣鼓喧天的民歌演唱,可以加快劳动进程,鼓舞劳动热情,使人们在愉快热闹中进行体力劳动,《巴州志》载:“康熙.雍正年间,巴以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锣,放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和,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薅草锣鼓》可能起源于我国以前的西周,《周礼.春官》载:“击土鼓以乐田”。

二、分布区域:

万源市境内的大竹镇、旧院镇、罗文镇、河口、草坝、黄钟。

三、基本特征:

1、薅草锣鼓主要以锣鼓伴奏,演唱者叫“歌郎”,一人领唱,众人和帮。主要声腔有散板,慢赶牛,排歌,以及各地的流行小调。

2、万源的薅草锣鼓分为南北两大派,草坝、河口的是南派,大竹河,官渡,白沙的是北派,曲调结构相同,音调不同,北边的多接近陕南、湖北、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调,南边的多接近于巴渝小调。

3、其唱词不固定,可以由歌郎随物起兴,即兴演唱。

四、表现形式:

《薅草锣鼓》是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调,擅长表现民间故事,也有即兴式的曲艺演唱特点,曲调优美流畅,具有典型的大巴山民间音乐特点。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