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一毕业,放弃年薪15万元的工作不干,偏偏返回到山旮旯里来搞农家乐,还真没见过这么傻的人啦。”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家议论的人,开张不久的“骑香居”农家乐老板王国栋。
干净的院落散发着书香的气息,10多个闲暇村民在院子里看着养种殖书,附近的小孩跑满整个院子,游泳池、乒乓台、调解室等公共设施一一齐全。
而老板王国栋却正与镇、村干部忙着就校场村里五好家庭评选进行座谈。明白记者的来意,憨厚可掬的王老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
硕士毕业回乡创业
2004年,大学毕业的王国栋在北京、上海、成都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活。三年后,他以优异的业绩谋得成都某公司职业经理岗位,从事园艺管理与技术推广。
鲤鱼跃了龙门,致富也不能忘家乡,儿时立志“做村里文明的倡导者”的梦想一直未敢忘。采访时王国栋说道。
2010年,怀着对园艺事业的浓厚兴趣,顺利通过EMBA入学考试,并获得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历。在校期间,王国栋充分利用资源学习关于园艺、乡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
2012年硕士毕业后,王国栋就回到村里,走访调查后得知,镇里的城镇化进程非常快,邻里的叔舅阿姨住进了小洋楼。
房子现代了,可乡亲文明素质没跟上。本是一桩好端端的喜事,因客人宴请窄小,邻里之间大打出手,喜事变坏事。留守儿童无人看管、学业荒废。
儿时的画面不能再重演。立志改变山村的他,凭借多年的从商经验,萌生了在村里搞集邻里矛盾调解、儿童学习、居民健身一体的农家乐。
对一个没有任何餐饮经验、又要放弃大城市体面工作回老家办农家乐。王国栋首先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乡里邻里十里八亲都以为有个出息,现回来瞎折腾”。
本以为父亲会支持自己回村创业,却当头给自己浇了盆冷水。但是,倔脾气的他不顾父亲反对,又开始对村里进行走访、咨询国家政策、多地考察学习、找班里同学商量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最后他硬着头皮,坚定信念朝前走。
返乡创业有苦也有甜
凭着一腔热血,东借西凑、加上创业贷款的支持,毕业后的第一年,王国栋在雎水镇党委、政府及安县人社局的帮扶下,投入50多万元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总伴随种种困难。资金的筹备、开业的筹备、人员的招聘、菜品的定位、菜品的研发、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一件件工作接踵而来,每一个细节都要他耐心地去推动。
历经2个月,他把成都、绵阳所有的餐饮集中片区都考察了一遍,寻找各种菜品。同时,晚上还在网上对比各类菜品、分析消费人群及消费状况。
隔行如隔山,毕竟之前没有从事过餐饮行业。开张4个多月,王国栋每月就有两万多亏损。
成都工作的妻子开始抱怨,按照父亲旨意村里叔伯每天轮流游说:“农村农家乐不好搞,早点回成都照顾好老婆、孩子。”眼前现实,让人倍感焦心。
对王国栋,也是幸运的。县、镇、村一直都很关心,都帮他解决实际困难。就业部门带来了一周的餐饮服务、礼仪、传菜等专业培训,镇、村领导给出了加强宣传增加影响力的建议,EMBA同学则请来名厨对他进行为期一月的技术老师。
凭着一股执著劲,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见识和诚信经营,王国栋笑了。2012年的春节,他每天都要收到了200多人的用餐大单。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肯定地说:“干啥都有失败,从哪里失败就要从哪里起来,创业有苦也有乐。”
老板当起“和事佬”
走在雎水镇校场村8组,提起王国栋,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无不拍手称赞。大家都知道王国栋办事公正、为人耿直。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乱丢垃圾、乱排污水、婆媳不和、子女不孝……系列问题,村民都喜欢找他帮忙解决。
而对于这些问题,只要能解决的,王国栋都会尽量帮解决,不能解决的就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久而久之,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民间“和事佬”。
今年4月,村民杨兴才和一墙之隔的黄玉斌之间有了矛盾,起因很简单,杨兴才屋后堆放的垃圾影响了的黄玉斌出行,黄玉斌说了两句,杨兴才不高兴,双方就有了口舌之争、事态正在升级。
闻讯后,王国栋赶到现场,并把他们请到了“百姓茶座室”,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细听各方缘由。
“远亲不如近邻,多年的老邻居了,能为这点事就翻脸吗?以前互相帮助的事都忘了吗?王国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疙瘩解开了,二人红着脸把手握到了一起。
在王国栋看来,自己只是在尽一份微薄之力。但其实,对这些邻里而言,就是一个“和事台”。
在王国栋的影响下,校场村8组邻里纠纷事件越来越少,村里干净了,五好家庭多了,村风民俗规范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面对众人的夸赞,王国栋却很坦然:“我是从这里长大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改变几十年的陋习是本能反应,现在生活好了更不能忘本。”
据统计,自开业以来,王国栋利用“百姓茶座室”义务化解邻里纠纷50多起,农家书屋接待村民约5000人次,举办村民运动会及五好家庭评选13场次。修建的篮球场、乒乓球台、阅览室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免费开放的游泳池备受村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