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阆中上古时期为蚕丛故地,境内多柏濩旧迹,鱼凫时期正值“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尚书》),而在《舆地纪胜》卷185记“阆州古迹”则说:灵山一名仙穴,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帝开明氏鳖令庙存焉。阆中彭城镇曾出土一件虎纹铜钺,经专家鉴定为王族仪仗礼器,为古蜀开明氏遗物。阆中多有古蜀文化的呈现。从神话、传说、故事和地名及典籍史载而言,阆中古蜀文化地面文物、口传故事、民俗遗存众多。至于阆中段古蜀道的文化因子和实物遗存,更是在在皆是,不胜枚举。
陆上交通。阆中有到关中的嘉陵道、到汉中的褒斜道、金牛道和米仓道、到广元的阴平道、到成都的阆成道。阆成道是沟通阆中与成都的主要交通线路,经南津关、白鹤铺、大丰铺、隆山铺、淳风铺、西水铺抵万年垭约六十里入南部界,达盐亭、潼川到成都。早期巴国蜀国、巴郡蜀郡之间的交往就是通过这条道路。《保宁府志》载:杜甫于广德元年秋和广德二年春到阆中,两次走的都是阆成道。苏东坡父子三人两度到阆中,也是行经的阆成道。
水上交通。嘉陵江水道,是沟通省内外的主要水上交通干线。嘉陵江古称西汉水、汉水、渝水、阆江、巴水。嘉陵江上游为广元昭化以上河段,中游为昭化至合川包括阆中在内,下游为合川至重庆。客货运船在阆中聚集、发运,帆樯云集,客栈连云,市井宏丽。至抗日战争时期,广元经阆中到重庆的江航是运送战略物资的生命线,而阆中自古就是嘉陵江水上运输线的重要枢纽。《四川通史》载:阆中賨人助汉高祖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为军饷,便是取道嘉陵江。同书又载:中唐以后,阆州的盐业丝绸纺织、大批井盐、重绢、巴锦及药材等通过嘉陵江进行运输。城市商业更加繁荣。《四川通史》载,乾德二年八月,蜀后主王衍离开成都,到广元浮江阆州,龙舟画船,照耀江水,拉船的人皆衣锦绣,所在供亿,于次年正月返成都。可知王衍到阆中游乐,也是取道嘉陵江水道。另有东河水道,又名宋江,则是阆中境内东北方向的水上通道。
文化遗存。古蜀道南段遗迹遗址,兹略述于次;古南津关,是阆中到成都的重要关口,为“省会通衢”,英国学者威尔逊于1910年9月所拍摄的图片显示,左有连峰楼,右临江寺侧房有“水陆双到”四字匾刻。厚子铺,是从嘉陵江空树溪过河,沿白溪奔白虎场,顺省道302线向西,经松林堂、大柏梁、泥石嘴、枣碧场、思依场、松林子、老王庙后,即达厚子铺(阆中、南部、剑阁三县交界)。老观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为米仓道上旱码头、重镇,曾于此设郡、县达七百余年。隆山驿,养马10余匹,人员100多名,有隆山驿碑记。还有皇柏古道、松林堂古梯、枣碧文昌庙、思依山庙、大罗山古寨、五龙庙……
古蜀道南段沟通了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贯通了沿线不同底蕴的建筑、文学、民间文化,沿途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传播线路,也是跨越西南、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人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