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为了发展****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既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
六年前,学校全部“家当”只有2台旧电脑、1台打字机、1台油印机和账面上的0.26元*;六年后,学校拥有资产近1000万元,现代化新校园占地50余亩,在校学生达2480人,累计培养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5000余人,一跃成为省**中等职业学校——于都职业中专靠艰苦奋斗演绎了一个**般崛起的故事。
1999 年9月,于都县职业中专挂牌成立,该校经过多方调研,提出“站稳——崛起——腾飞”三步走的发展思路,他们做细做活招生宣传,抓实抓严教学管理,做大做广就业网络,着力解决招生、教学和就业三个难题;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三个沟通;在广东东莞、上海两地设立就业安置管理处。
为解决招生难题,1999年,该校启动了由行政**带队下乡宣传、上门动员的招生机制,成了全市**个主动下乡开展招生宣传的学校。短短几天,下乡宣传的同志跑完了全县27个乡镇的30多所学校。此外,于都职中人还主动走出去,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签约,形成长期稳定的“订单式”用人模式,大大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招生难题也迎刃而解。
从2000年起,学校生源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变化,2001年,在校生突破1000人。该校还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联系,提出“办学方向瞄准市场、专业设置跟踪市场、培养学生适应市场、学校工作服务市场”的教育思想,狠抓学校管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质量工程和名校工程,强化发展后劲。两年来,先后在教师中培养了4位硕士研究生、一批省市**教师和学科***,向高等院校输送了200多名**毕业生,为农村培养了上万名剩余劳动力。
2001 年,于都县开始建设楂林工业园,该校则提出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新校园的大胆设想。面对资金难题,该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对学校开支一分*一分*抠,对基建物资一分*一分*省。2003年10月,为了购买6个大理石立柱,校长王石水带着后勤人员在全城跑了3天,走了10多家商店,一家一家地记下价*,然后又回到开价*低的商店,再与店主讨价还价,直到单价又降了好几元才定下;2004年9月,学校绿化校园,为省苗木费,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后,王石水就带着教职员工到黄麟乡**村山上挖野生的桂花树,那天突降大雨,当他们带着百十棵树苗回来时,身上全湿透了……他们吃苦不言苦,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学校。
教职员工的家离学校较远,老师上下班,每个月就要大笔油费;他们除了工资几乎没有享受过福利。但是几年来,于都职业中专上下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没有一人因为工作苦、待遇低而要求离开。他们无私奉献,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校建中,负责校建的同志每天都往工地跑上十几趟,不管刮风下雨,从来没有间断过。
“节约、奉献、奋斗”成了于都职业中专创业历程的主题词,也正是靠这种精神,谱写了这段创业之歌——2004年8月,于都职中建成了一所设计合理、环境优美、条件一流的现代化校园,在县财政仅拨款40万元而没有贷款支持的情况下,建成了投资上千万元的新校园。目前,于都职业中专在校生已达2400余人,电子电拖、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特色实验室先后建成,成为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
点评:中华民族历来有艰苦奋斗、知难而上的优良传统,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荣辱观重要论述的今天,这一优良传统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内涵。
于都职业中专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面对各种难题毫不退缩,吃苦耐劳,创造了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到拥有资产近1000万元,建成占地50亩的现代化校园这样一个**。于都职业中专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在我市着力建设新农村,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的今天,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赣南这块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促进赣南实现更大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