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绵竹市养殖界,刘春军被行中人誉为“青蛙王子”。他经十余年沉浮跌宕矢志不移,靠养殖野生青蛙*取到数**元利润。
认准了的事业绝不言放弃
三天之后回到自己的工地时,整个场子已变成了一片平地。是他的妻子找人填上的。刘春军一边复建被填平的养殖池,一边搬出自己的婶娘去劝妻子。
破解成本难题,收获*次成功
进入养殖阶段,很多困难让刘春军始料未及,*要解决的是饵料问题。蛙类的眼睛有个特点就是只能看见“运动”的东西,它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所以吃活食是青蛙的本能。这给刚刚尝试养蛙的刘春军出了个难题。虽然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昆虫很多,但在野生状态下是靠青蛙自己去觅食,现在如此大批量养殖,上哪里去弄那么多的活虫呀?
可是不养黄粉虫,又让青蛙吃什么呢,为了尽快找到一种成本低的替代品,刘春军整日冥思苦想。
有**,天气闷热,气压低,家里的灯光周围聚集了很多飞虫,看到这个情形,刘春军有了主意。他在自家的蛙池上吊起节能灯泡,效果让他喜出望外——漆黑的夜色中,一盏灯似乎成了指示路标,飞虫争先恐后地飞过去,青蛙一抓一个准,饵料大幅度节省了。
可是灯光诱虫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且有季节性,夏天一过,飞虫就少了,而秋天及以后,青蛙还是张着嘴要吃的,那么怎么解决呢?刘春军把目光重又投向人工养虫,这次他看中的是蚯蚓和蝇蛆。经过和养牛场**的协商,奶牛排泄的粪便成了他养虫的原材料。
与黄粉虫需要麦麸相比,繁殖蚯蚓与蝇蛆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因为养牛场的牛粪通常都当作废物处理,刘春军只是花点人工把它拉回来就可以了。而且用粪便养蚯蚓、养蝇蛆,没有太多的技术要求。
就这样双管齐下,刘春军养殖青蛙的成本降了下来,只有以前的30%-50%。他又趁势而上养殖黄鳝,一下就*到了30余万元。
愈挫愈坚,敢为人先再创成功
要靠这点*东山再起确实几近**,但刘春军已脸有递进发展的策略:从低成本低投入的蚯蚓、蝇蛆养殖入手,以此积聚资金,等有了一定的资金之后,再把养蛙发展起来。为了节省每一分*投入生产,刘春军的日子过得十分窘迫。2004年的春节,别人是买年货,喝酒吃肉,他却吃了一个半月的青菜和泡菜。
凭着一股韧劲,赁借养殖蚯蚓、蝇蛆积累的资金,他终于再度投入到青蛙的人工养殖中去,并很快就**了元气。
青蛙是两栖动物,当蝌蚪长到60天的时候就开始“变态”,一旦上岸它就需要吃活性饵料。刘春军尝试着在这一阶段尽量少让它们接触活饵,多接触颗粒饲料,这样刚刚形成的食肉特性就比较容易被驯化过来。这一试验取得实效,极大降低了成本。
如今,刘春军的青蛙除了每天吃一定量的活饵,还会适当地吃一些营养搭配科学的颗粒饲料,成本大大降低了,而青蛙却长得又快又好。
刘春军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把青蛙养殖业越搞越大。至今,他已**了数**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人生事业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