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通的风土人情

2014-07-11来源 : 互联网

南通自古以产棉著称,历史上有“木棉花布甲诸郡”的说法,被称为土布之乡、蓝印之乡。5000年前海安青墩人用陶质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手工纺织崛起。清代,通州土布已蜚声关内外。光绪十年 (1884)前后,使用印度机制棉纱织造土布,门幅加宽,开始出现色织布和花色布,通州成为清代全国四大手工纺织地区之一,南通大布以其**的手工织造,*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南通历史上的出口大宗。

这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叫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

“放烧*”

在南通民间“放烧*”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和*神的崇拜。远一点的可以翻翻《诗经》:“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说的就是乡野阡陌农夫手执*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近一点的可以看看我们的老前辈、清道光初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谓之照麻虫。”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告诉我们,当年南通民间 “放烧*”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连城里的红男绿女、骚人墨客都要赶去争看热闹。

史载,元宵节傍晚,农家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称之“煨百虫”,另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谓之“剿虫窝”。入夜“放烧*”,用芦苇或茅草,扎成碗口粗细的草把,沿田边挥舞,并疾走高呼“正月半,二月半,家家户户放烧*;别人家的菜长得铜钱大,我家的菜像盘篮大;别人家的菜烂掉了,我家的菜卖掉了;我家的萝卜石磥“壮”,别人家的萝卜才在长。”等等,以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好日子。人们以*把的大小,亮暗,奔跑的速度相比较,还以*之红白颜色来预测该年的水旱情况。其时,城里人登文峰塔和狼山观看者甚多,称为“看烧*”。

标签: 习俗 南通 风土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