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创办于1896年。其时,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铁路建设人才。是年,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始人之一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任总办(校长)。1896年11月20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山海关铁路学堂为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
1905年,在唐山筹备**建校时,学堂仍按山海关铁路学堂旧制设立铁路工程科,学堂名称以唐山铁路学堂命名。1906年3月27日,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但因为校址已在唐山,后称“唐山路矿学堂”。1906年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开始招生。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是年对该校发展起了决定性影响的罗忠忱教授到校任教。
1913年9月,遵照国民*****和交通部的指示,该校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举办专门以上学校评比,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名列**,教育总长范濂源特赠“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资奖励。是年,该校毕业生茅以升、黄寿恒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由于他们在美表现优异,自此之后唐山学校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因而唐山学校毕业生留美多去康奈尔大学就读,因此唐校常被誉为“东方康奈尔”。
1920年12月12日,北洋**交通部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拟订***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设立上海学校(即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唐山学校(即西南交通大学)。12月14日,国务会议通过叶恭绰的提案。后来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09)并入称为京校(即北京交通大学)。
提案通过后,为了统一学科,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沪校的
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调归京校;唐校新设的机械科和京校的电气工程班调归沪校。 学校改组调整工作于1921年6月完成。7月1日交通大学正式成立。9月10日。京唐沪三校同日举行开学典礼,罗忠忱、茅以升任唐山学校正、副主任。
1922年6月20日,交通总**洪恩以“交通大学组织未善”,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组为两所*立的学校。沪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称交通部唐山大学。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唐山大学,称唐山大学北京分校。1923年唐山大学本部划出部分专业给北京分校,同时北京分校*立,改称北京交通大学。
1926年秋,北洋**交通部代理总长兼唐山大学校长常荫槐利用京奉铁路局历年拖欠学校的20余万元办学经费,筹建交通部唐山大学锦县分校,设管理、工程、矿冶三个系。这是东北的**所**大学。
1928年2月,北洋**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随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北伐战争迅猛发展。6月15日,国民**宣布南北统一。国民**委派孙鸿哲为接收委员,接受唐山交通大学。6 月 29 日,国民**交通部公布《交通大学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第三交通大学;上海的南洋大学,因早已在国民**管辖区内,改称**交通大学。
1929年,该校锦县分校*立,称东北交通大学,由张学良兼任校长。
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该校受战乱影响,唐山交大校园落入日寇魔掌。当年10月,决议组织上海,南昌两办事处,准备在赣复校上课,后在茅以升院长的率领下,在湘黔铁路校友鼎力支持下,唐院在湘黔铁路局所在地湘潭复校成功。
1938年3月,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奉***令并入唐山工学院,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管理系。此后,在茅以升院长的带领下,唐院又迁湘乡杨家滩、贵州平越(今福泉)。
1942年,奉***令,该校改称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由胡博渊继任校长,1944年又迁重庆璧山丁家坳,至抗战胜利,复名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并于1946年8月23日,回到阔别九年,魂牵梦萦的唐山校园。
1946年8月14日,***复文唐院:经行政院审核,原**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唐山工学院,隶属***。
1949年7月8日,军委铁道部决定:**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7月13日,中国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该校(唐院)校友茅以升任校长,唐振绪担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在唐振绪院长主持下,该院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土木、冶金、采矿、建筑、化工、机械、电机各系在内的综合性的工科大学,从国内外聘请了八十余位教授、二百余位讲师、助教,形成了“群英聚唐山”的强盛景象。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唐山工学院发展至今就是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发展成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在唐振绪院长的积极倡导下,铁道部在唐山工学院院内设立铁道科学研究所,由唐振绪院长兼任所长,隶属唐山工学院领导,研究人员均由唐院教师兼任。1951年后,该研究所领导机构逐步搬迁至北京,并改称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科院),从该院*立,由茅以升任院长,唐振绪为副院长。唐山工学院部分教师随铁科院陆续迁往北京,这是该校师资力量的一次损失,计有唐振绪院长、汪禧成教授、胡汉泉教授、朱淇昌教授、卢肇钧院士、金允文教授等。
1952年下半年,***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这次调整涉及100多所高校,主要是把一些大的大学分解成为一些小的学校。北方交通大学建制撤消,唐山工学院改为唐山铁道学院,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2名和学生6 名,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及重庆大学铁道工程组学生调入该校,而该院各系调往其他学校及人才损失情况(这里注明院士的,均为之后当选)简介如下:
1)建筑系调15教师(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和助教2名)和全部学生先到北京铁道管理学院,然后调至天津大学:调出的教师及学生有徐中教授、刘福泰教授、沈玉麟教授、卢绳教授及彭一刚院士、周祖奭教授等。
2)冶金系连同所有师资学生,设备,图书等,主要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西南交通大学大学):调出的教师及学生有徐祖耀院士、吴自良院士、王钧豪教授、王绍瀛教授、张万奇教授、章守华教授、林宗彩教授、朱觉教授、马如璋教授、王润教授、葛昌纯院士等及物理系赵松鹤教授。
3)采矿系除地质组外全部调往中国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调出的教师及学生有何杰院士、张熙年教授、陈清如院士、江山寿教授、张荣曾教授、汪泰葵教授、王祖讷教授等。
4)采矿系地质组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调出的教师有王鸿桢院士、袁见齐院士。
5)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调出的师生中有著名科学家黄万里教授以及王三一院士。
6)化学工程系除保留应用化学组外,其余14名教师(教授和副教授各4名,讲师1名,助教5名)和54名学生调整至天津大学:包括余国琮院士。
7)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严东生院士由于唐院材料系撤销而去了中科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
8)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然后又调至北京铁道学院。
经过以上调整,唐院共调出教师72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助教35人),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另外,本院中外文图书、刊物调往天津大学691册,调往中国矿业学院1777册,调往北京地质学院292册,调往哈尔滨铁道学院81册。
50年代初,该校在北京潭拓寺建立了唐山铁道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学院北京分校,后成为铁道部党校。
该校一直受开滦煤矿底下采掘的影响,遂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1958年初建成了部分校舍,成为唐山铁道学院兰州分校。后来为了在华北地区保存一所名牌高校,国务院决定该校不迁兰州。为了适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对铁路运输专门人才的需求,该校报请国务院批准,把兰州分校改为兰州铁道学院。随后,该校的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内燃机车、铁道车辆、铁建系给排水专业、电气运输系以及北京铁道学院的运输系(一部分)成建制地连同师资,学生,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搬迁至兰州。
1964年,为支援大三线建设,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1971年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至成都,从而形成了成都、峨眉两个校区。
2000年2月12日,西南交通大学由铁道部正式划归***。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郫县犀浦镇建成新校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一校两地三校区”的格局正式形成。 在11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曾历经18次迁址、18次更名而矢志办学、弦歌不辍;备尝八国联军侵略、抗日战争颠沛流离、唐山大地震之苦、5·12汶川大地震之灾、4.20雅安地震之难而百折不挠、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