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回回”,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某些商埠的**伯和波斯商人后裔在内,在长期发展中吸收汉、蒙古、**尔等族成份逐渐形成。一般还应包括10世纪中期以来分布葱岭东西及喀什噶尔等地改信***教的部分回鹘人后裔在内。其先民在唐宋时被称为“蕃客”,元明以来称“回回”。
12世纪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于西辽,其居民大部分仍是***。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西辽破灭。葱岭东喀什噶尔等地信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同葱岭西的中亚及波斯;**伯广大地区不同民族的***,大批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东方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他们同当时高昌及河西一带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相区别,明中叶以后,**尔族普遍接受***教信仰,而当**尔人迁到内地之后,自然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区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到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
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相当多的汉族成分。由于同样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与**尔、蒙古、汉等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另外,回**中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份。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回回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