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骥的生平介绍

2014-07-29来源 : 互联网

1899年,长江岸边一个贫苦的家庭呱呱坠地生下一个男孩,当中学教员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便取名为冯汉骥,并赐字伯良,希望他长大像千里马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冯汉骥没有辜负家人的厚望,从小就显露出了读书的天赋。5岁在家乡私塾中发蒙,10岁便考入了美国教会办的宜昌美华书院学习,后入安庆圣保罗高等中学,并以**名的成绩免费进入武昌文华大学。

先生在大学时攻读文科,兼修图书馆科。1923年毕业后,被老师介绍到厦门大学任图书馆襄理,后升任主任。适逢鲁迅先生在厦大任教,两人过从甚密。先生在图书馆为鲁迅先生安置了一间寝室,鲁迅先生遂在此考订中国典籍,引起先生对文物考古之兴趣。先生暇时又常协助生物学教授秉志采集标本,协助研究,以后先生之学习人类学,即发端于此。

1931年夏,先生赴美深造,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1933年,先生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1936年夏,获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先生运用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解释某些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现象,立论新颖,推理**,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亲属制》一文,探索中国古代亲属制名称之由来,旁及交表婚、姊妹同婚及收继婚三种婚姻制度在历史上之反映,使若干千古集讼的问题得到科学而合理的解释,在当时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也奠定了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

1937年春,先生应**的考古学家李济的邀请,回国参加其和梁思永等殷墟及城子崖等发掘工作。适逢中原沦陷,乃转入后方,受聘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先生把睿智地目光了转向了在长江流域的民族考古研究工作。

从此,巴山蜀水间遍布了一位跋涉者的足迹——1938年暑假,先生只身往峨江上游地区考察羌族现状,历时三月,风餐雨宿,披荆斩棘,备历艰辛。此行除在民族学上获大量资料外,又在汶川县雁门乡清理了一座石棺葬。其后发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一文,*次科学地报道了此类墓葬,**了川西高原考古发掘研究之先声。

1942-1943年,他主持了前蜀王建墓之发掘,像这种规模较大的地下基室的发掘,不但在西南是*次,就是全国范围以内,也是没有先例的。

1944年,他在四川大学校园内成功取出一件雕版印刷品,成为至今国内保存的*早的中国印刷品标本。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