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川北灯戏文化

2014-08-04来源 : 互联网

灯戏在清乾隆时就流行于川北昭化、苍溪、阆中、南充。每当农作物成熟时,在田间、院坝里点亮了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胖筒筒(灯戏弦乐),由三、五个民间灯戏艺人(少者二、三人)就能演起一场热闹的灯戏。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灯就成了光明、欢乐喜庆的象征。灯戏由此得名。灯戏又称:“喜乐神”、“欢喜调”、“大铺盖”等。

灯戏风格别致,艺术独特,表演粗犷,服装道具简易,不用复杂的舞台装置,乐器简便;唱腔优美,演出不择地方;演员人少,农民便于接待;剧目一般以喜剧、笑剧、闹剧为主,即使悲剧题材也爱用喜剧手法处理。灯戏唱词可以说是农民的口头文学,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灯戏始为自编自演,忙时生产,闲时进行,多为业余性质,或只在农村流动演出。限于乡村的条件,所以这种灯戏要适合农村的情况,从规模、道具、演出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场地不需要大的舞台,堂屋、院坝、草坪、河滩等,只要有一块能容纳三五个人的活动平地即可。观众可以从四面欣赏演出的节目。

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川北灯戏明代开始流行于今南充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与其他地区的灯戏一样,它也经历了由提灯、挂灯、玩灯、舞灯到灯戏的发展阶段。川北灯戏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于嬉乐之中。其剧目一般以喜剧、闹剧为主,正剧、悲剧题材也多用喜剧表现。川北灯戏的表演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小戏多、喜剧多、闹剧多,故丑行在川北灯戏的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

标签: 文化 文明 历史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