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三爷办皇差的由来

2014-08-04来源 : 互联网

尹仲锡先生名昌龄,本四川郫县人,家居省城,入华阳县学遂为华阳人,父名培墉,读书有识见,因贫学贾。又因为人能干,以商号伙计被主人拉作干股东,遂由劳方变为资方。主人生意兴隆,由成都发展到川东、重庆,再发展到汉口,培墉遂为汉口分号的掌柜。

武汉近江南,好买书,培墉节衣缩食,随时购名贵书籍寄家,资二子诵读。长子元理,次即先生,先后入学为秀才。商号股东以别方面的生意亏折,至将总号拉垮,负债累累,例由各股东摊赔。培墉为债主勒索,经常年届除夕,不敢回家。先生兄弟因处境日困,而治学益勤,不数年,先生中乡试,债主乃稍事宽假。越一科,先生便成进士。入翰林,得各方资助,将父债还清。培墉由是为封翁(即因子孙显贵,诰封父祖的荣典),新春受贺了。

明清两代丧乱之际,政府皆外重内轻,在朝内做官,只有薪俸,别无收入,一般清苦,而在外面作地方官,则额外收入较多,一般都能致富。按当时制度,成进士翰林之后,即进翰林馆学习朝章国故三年,还须经过大考,然后散馆(即毕业),分等第,授编修,检讨等职。考试不及格者,以知县分发各省外用。出身富贵家庭的新翰林,则希望得编修,可以坐致卿相。寒士鏖不起资格,只想“克己求现”,到外地作官,可以救贫。这种情况已成当时公开的秘密了!要达到外放的目地,其窍门是在大考的试卷上写一破体字①被试官朱笔一抹,便不及格,但阅卷大臣一般是阁老(即宰相),尚书之流,这些大老,年事高,眼睛近,为了怕他们发现不出破体字来,只好把这个破体字誊写得特别大,阅卷大臣一眼看出,施红勒帛,立刻降级。

穷翰林得此处分,都喜上眉头,门盈贺客。尹先生即由此分发陕西“知县即用”。与翰林“即用知县”,禀到后不得超过一百天,定要放出去上任,不久候补,人称“老虎班子”,言资格硬扎的意思。禀到(即报到)的规矩,是长官(总督或巡抚)上坐,候补人员依次列坐,长官按册呼名,本人趋前请安②,递手本③,长官相年貌,看履历,命退就坐。官运亨不亨通,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以占卜得出来。益年少貌美、资格硬扎者,必优先得缺,古今都是这样。尹先生最可笑,少年苦学,搞成近视眼,离不得眼镜。翰林在京见京官,见宰相,皆平揖,不请安,现在外放,必须请安。他听到呼名,趋前晋谒,请安仪注不熟,长官似乎有些冷眼了!又因见长官必取下眼镜,他取下眼镜后两眼顿黑,摸不着手本,情绪紧张,在地上瞎摸,长官更觉难于忍耐。他忽然想起手本原放在靴筒内,急取呈递。长官看了,便说:“贵县是散馆出来的呀!兄弟亦是散馆出身,辛苦辛苦了,快作准备,我即与你查缺。”尹先生暗笑,我不愁你不给我查缺。不十日,便奉委去署白河县。

白河县在陕北,地本苦寒,加上连年灾荒,匪多民散。先生认为必先清除匪患,招集流亡,搞好生产,民才得安。乃兴办团练,操习技击,他本身也腿缠锡瓦,驰马挥弋,布衣粗食,与团丁共甘苦,仅仅马前一锣一伞,表示是官。先生说他这些作法,是从于清端公④书中学来的。不一年大见成效,以治绩卓异调繁难大缺,所至无不风行草偃,政声大著。可是,由于他为官清廉,也负了一身的重债。专制时代,整个政局虽然黑暗,但遇到稍有天良的上司,还是要认真考察下属,提拔贤能。

陕西州县有四个大缺⑤渭南第一,先生不久遂调渭南,接樊增祥的事⑥;后又升商州知州,作各州首长,十年后乃实授凤翔知府。先生能名著陕西,而问官司、断讼案更是秉公持正,丝毫不苟,民众呼为尹青天。当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每年秋操,朝廷分别调能员进京参观,先生官渭南知县时,即被调北上一次,官知府,又再调,不仅为袁知,且曾拜大肉之赐⑦。突有满洲亲贵密遣人来要好索贿⑧。先生怕玷污自己的清白,赶快回陕,由于亲贵索贿不得,此后多年,先生虽累被保举卓异,始终不升官,做知府一直到清廷覆灭。庚子之变,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西安,供应浩繁,西安知府胡埏,成都人,号称干员,还办不下来,求凤翔府帮助。先生乃请他的兄长尹元理来支援,所以后来成都人多传说“尹三爷办皇差”的故事。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