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记面庄:一碗重庆小面吃出200位百万富翁

2015-07-21来源 : 互联网

一株“红高粱”从中原崛起。“哪里有麦当劳,哪里就有红高粱”,乔赢一碗烩面闯**,揭开了中式快餐**时代的序幕。“善败者不亡”,红高粱折戟,乔赢的理想却并未倒下。

10年前,巴渝汉子胡道胜创立胡和记,以一碗重庆小面起步,重拾中式快餐面食品牌大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年来,胡和记步步为营,突破中式快餐难以逾越的“千户关隘”,发展加盟连锁店铺1098家,成就了200多位****。

小面连锁**人

2005年5月12日,重庆沙坪坝区师范学院后门,一家重庆小面馆刚刚开张。在重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小面摊摊儿”,新开张一家面馆本来并不稀奇。可这**,师院后门附近的小面摊主发现,当天的生意比起往日突然冷清了许多,新开的这家面馆门口倒是排起了长龙,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

在当时,重庆小面多是“苍蝇馆子”。八九张塑料凳,三四个长条桌,撑起把遮阳伞就是一家小面摊,很多小面馆甚至同时容纳不到5个人,更不消说“门头”、“门脸”。

如同一群*丝中突然走进一位高富帅,和记面庄的成立在重庆小面行当里顿时激起一层层涟漪。开业不久,模仿者相继出现,先是沙坪坝,再后来是整个重庆,大街小巷陆续出现与和记面庄近乎一模一样的装修风格,“冒失者”闯入,重庆小面的VI意识突然集体苏醒。

对此,胡道胜来不及沾沾自喜,VI改造只是他闯入小面行业后奏起的“冲锋号”。

“不走寻常路”是胡道胜**以来的标签。1983年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前身)毕业,胡道胜认定主城机会更多,**分配区县,成为学校成立以来**个**国家分配的“怪人”。

毕业不久,胡道胜跟着邻居“下海”,搞乡镇企业,淘到**桶金,在1991年完成经验与资金积累后,出来创立了**家公司。

2003年的**,胡道胜与一位做*锅调味料生意的朋友闲聊,谈起近几年日渐红*的*锅行业。自1998年小天鹅首次引入连锁模式,重庆*锅迅速崛起,经过一系列正规化、标准化运作,以往路边的简陋摊铺纷纷“逆袭”,一家家分店不仅开遍重庆,而且走向全国。

重庆的餐饮有两大标志,一是*锅,而是小面。眼见着重庆*锅走向正规化、标准化、品牌化运作道路,把原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小面甩出了一大截,胡道胜敏感地意识到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小面也能做连锁!”

他山之石,可以攻“面”

重庆小面看起粗糙,实则讲究,而小面味道的关键在于“调料打得好不好”。

“盐少许,味精适量,油七分热”,中国餐饮里的烹饪流程向来模糊,这就决定了一个厨师的经验对于菜品的味道起了关键作用。“去大厨化”是餐饮连锁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胡道胜没有餐饮从业经验,之所以敢贸然搞小面连锁,是因为看中了重庆*锅开辟的成熟道路。

同小面一样,重庆*锅味道的好坏,在于*锅锅底的调料配比。*锅连锁起步,正是因为解决了底料的标准化:将锅底调料配比量化,以料包形式规模化加工生产。

2005年初,经过半年多努力,胡道胜研发出不同口味的小面料包。在邀请朋友前来试吃时,大家纷纷戏言:想不到根本不会做饭的“门外汉”,能做出如此正宗的小面来。

之后,胡道胜“依葫芦画瓢”,按照*锅业标准化流程,将小面全套制作工艺进行了标准化梳理:使用调料时,有专门的“量勺”;每一个碗中都标上了刻度用来指示汤的多少……复杂的小面制作工艺成了傻瓜式操作,不会做饭的外行人稍经培训,便能做出正宗的重庆小面。

胡和记小面料包模式推出不久,重庆大大小小的面馆纷纷效仿,沿用至今,甚至带动起整个小面调料产业链的崛起与发展。

**家店铺50多平米,转让费6万,房租每月7600。听说门面是用来卖小面,房东多次好心劝说:“哪有拿这么大的门面房卖小面的!每个月成本那么高,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天2000块,第二天2500块,第三天3000块……开业一个月,和记面庄每天营业额稳定在3000元左右。2块钱一碗的小面,一个月下来,净利赚到3万多。

11月份,开张不到半年,未作任何宣传,就有三家加盟商同时找上门要求加盟。行内行外恍然大悟:小面原来还可以这么卖!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