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城区多数人一日三餐,农村农忙时三餐,平时两餐。多数人主食玉米馍馍,蒸蒸面饭加洋芋、连渣菜,平日肉食甚少。有名口溜子“要得肉吃够,除非过年杀溜溜”。平坝人主食吃大米和麦面。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饮食大变样,主粮由粗变细,以米为大宗。
彝族旧喜食砣砣肉(煮熟即食)、罐罐酒,数人围坐,罐中置麦杆吸食,叫“咂杆子酒”,现改为喝碗碗酒,肉食亦烹调,与旧大不一样。
便饭 本地山区多为玉米为主食,洋芋次之;平坝辅以大米麦面调剂,豆类杂粮作菜蔬。50年代初期,还有吃山药、棉枸苕、棕花、油枯饼、漆子面充饥度日。50 年代后,绝大部分山乡以玉米面为主食,后来以大米为主,肉食以猪肉为主,次为牛、羊、鸡、鸭、鱼。80年代以来,肉食品类增多,蔬菜种类大增,而且更为讲究,一些人家说制泡菜、腌菜。季节小吃:端阳粽子、盐蛋、大蒜,中秋月饼,十月初一糍巴,春节汤元、醪糟。
筵席 红白喜事摆“九大碗”,有*人家先喝酒吃炒菜,酒后,进饭时上大碗菜,以后发展为十碗,摆成4、3、2、1金字塔形。农村九大碗为猪肉墩子两碗、丸子、蒸菜为主菜,酥肉、粉条、海带、木耳等为佐菜。庙会、香客、寺院用素席,以植物油为原料,油炸豆腐、瓜薯为主。
腌腊肉 境内有腌制腊肉的传统习惯。每年冬至以后宰年猪,通常割成3~4斤重一块,穿以棕叶挂绳覆于大锅内或缸内,层层施粉盐盖上,腌至3~5天取出挂于室内或土楼内,表面抹盐后用核桃壳、柏枝叶点*,置肉于上,以烟熏之,晾于通风之处,风吹干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