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锡侯的个人轶事

2014-08-07来源 : 互联网

鲁南建功

12月中旬,日军相继侵占南京、济南,随即一面从南京北渡长江,一面由济南南下,企图南北夹击打通津浦铁路。苏北战略要地徐州吃紧。国民政府军委会急调各路大军保卫徐州。

邓锡侯奉命率第二十二集团军从山西洪洞驰赴鲁南,将集团军总部设在军事要地临城。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统一指挥下,邓部从徐州沿津浦铁路北上兖州设防,以阻击从山东泰安方面南下之敌。邓以第四十一军防守津浦铁路沿线各要点,并令第一二二师王铭章部集结滕县一带,筑城固守,以第四十五军一二五师从界河前进,阻敌于泗水以北。这样徐州危急局面才得以暂时扭转,人心初安。滕县战斗,王铭章师长壮烈殉国,陈离师长负伤。但川军的巨大牺牲掩护了国军主力部队迅速集结到位。

邓锡侯率部驻防鲁南时,能体察民情,尊重民俗。鲁南是孔子的故乡,礼教十分严格。邓特整肃军纪,严禁部属扰民、拉夫、派款,严禁部队进入民间内室,因而军民关系融洽。正是在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援下, 1938年1月14日,邓部川军初到鲁南前线,就在两下店夜袭敌营成功,毙伤日军二百多人,俘虏四十个,缴获枪械一批,首战告捷,军威大振。鲁南群众特作七律一首以颂赞邓部将士:

天上遥瞻节钺临(指川军来),

安危须丈老谋深(指邓锡侯)。

晋文攮楚先三舍,

忠武服蛮倚七擒(指胜利在最后,)。

中府一朝诛贰竖(指杀韩复榘),

阳光普照靖群阴。

川军将帅皆韩岳,

岂有神州竟陆沉。

山东民众对邓部的爱戴,使将士们非常感动,他们感慨地说:"为民族而战争,能得民众如此爱戴,可以死而无恨了!"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才有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及其所部三千官兵喋血滕县,与城偕亡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回川康主持

这年初,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在汉口病故,四川政局发生波动。2月上旬,蒋介石电召邓锡侯到汉口,征询治川意见。邓锡侯呈述了三点:其一,四川是抗战后方,留驻川康的部队不少,应保留川康绥靖公署,以统率川康部队,其二,日军正猖獗进犯,战区扩大,应再抽调一些川军出川抗战,增援前方,其三,张群是四川人,熟悉四川事,建议委张为四川省主席。蒋介石基本采纳了邓锡侯的意见。2月11日,邓被委任为委员长重庆行营副主任。21日,邓又被委任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稍后,邓即从前线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

邓锡侯回到四川主持川康军务时,川康绥靖公署的文武官员大多为刘湘的旧属,对邓怀有疑虑。他为巩固统治,安定川局,支持抗战,公开声称愿以“公、诚、和、信”四个字来对待一切嫡系、非嫡系的部属。他在一次绥靖公署处长以上的官员会上说:“我回四川继任川康绥靖主任,是为了团结川康军民,安定后方,征兵,征粮,支援前线。因为抗日战争是关系民族存亡之大事,决不能为了争权夺利影响抗战,原绥署处级以上官员一律不变动,照常供职,我只派一个参谋长和各处几个副职人员协助工作。望大家安心工作,实现安定后方,支援前线的共同愿望。”邓锡侯在以后处理军政事务时,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因而提高了威信,稳定了局势。此外,他还在调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川康地方以及地方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外援交通极端困难情况下,为维持四川战时经济体制,组织兵员、武器和粮秣方面;以及争取美国、印度对四川的支援等方面,都费了许多心血。1941年,邓锡侯领衔组织“四川党政军民前线川军慰问团”自兼团长,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1]

倍受排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亲自坐镇重庆,分别结集胡宗南、宋希濂、罗广文等部于川陕边和川、鄂,湘边,妄图作最后的挣扎。

此时,邓锡侯也正受到蒋介石的冷落、排斥,处于失意、徬徨的时候,他一方面看到国民党统治的最后崩溃已是指日可待,决不甘心为蒋介石集团殉葬,更加怀念往昔朱德、刘伯承,吴玉章、张澜等对自己的关照与厚望;另一方面,邓又顾虑自己的官僚、军阀身份以及参与堵截红军的历史,怕全国解放后会受到追究和歧视。就在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有关人员,川东、川西及川康地下党的人员,民革、民盟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都先后做邓锡侯的说服、开导工作,希望他在解放大陆的最后一战中为人民立功。中共中央南方局向邓提出了关于起义的三条意见:第一,起义应按刘伯承司令员在北京广播的原则办事;第二,起义人员的财产概予保护;第三,起义后不得另立番号,不得移防,应就地维持秩序,听候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编。邓锡侯完全接受了这三条原则。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