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大多采用旧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病死率很高。经他观察,新生儿破伤风的死因主要是频繁抽搐,造成窒息及肺炎。据此他制定了新的医疗护理方案,而且身体力行。他整天守护在病儿床旁,观察病情发展,细心掌握镇静剂的用量,管理好呼吸。
1947~1949年,经他处理的11例新生儿破伤风中,8例痊愈,病死率下降到27.2%,这在当时世界医学文献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杜顺德将这一成功经验,写成《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并写成英文稿寄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他们对论文及研究成果评价甚高,认为有独创性,乃于1950年6月授予杜顺德该院最高学位——医学科学博士。
在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蚕豆病”
1951年4月~5月间,四川医学院儿科收治了8例病儿,其共同临床特点是突然尿呈酱油色,贫血及脾大。杜顺德联想到1944年他见过的2例和1947年见过的1例。他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但病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于是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查到地中海地区有一种类似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食用马豆(fava bean)引起的。马豆就是中国的蚕豆。接着杜顺德对8名病儿的家属补问了病史,得知8名病儿病前2~3天都吃过未煮熟的蚕豆,其中一例吃母乳的婴儿曾吃过保姆嚼烂的蚕豆。这样杜顺德在中国最先将吃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命名为蚕豆病(俗称胡豆病)。他将这8例病案加上过去收治的3例,共11例,详细写成论文发表在1954年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重视,随后四川各地、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及浙江等省,陆续有蚕豆病的报告。截至1980年,华西儿科共报告蚕豆病500例以上。杜顺德总结了蚕豆病的特点:发病多在3月~5月蚕豆成熟之季节,男孩多,婴幼儿多见,大多在吃蚕豆后2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杜顺德当时认为蚕豆中有一种蚕豆素,能使个别人发生过敏而生病。但发病的内因是什么,他一直在探索中。
1955年粤东地区发生蚕豆病大流行,患者达1000人以上。广东省很重视这一问题,特邀杜顺德及其在中山医学院的长子杜传书,进行现场调查。杜传书对蚕豆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证实患者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因而发生急性溶血。杜传书将研究成果写成《蚕豆病》一书,该书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杜顺德对该书进行了评审,并写了前言。他们父子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以后,蚕豆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病死率普遍下降到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