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的明清时期

2014-09-20来源 : 互联网

明清时期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用泥士筑成简陋城垣,历30余。年而崩裂。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廷诏主持改筑,高2丈,加厚6尺,周长1423丈,约九里七分,垛口3700座,用石条包砌。城有四门,各门均建城楼。楼檐悬木匾,东曰“东望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宁番倮”;北曰“北跨鹤雾”。又于城之东南角上建“聚奎楼”企求本州文运亨通,科甲绵延。楼上塑“魁垦点斗”泥像,城墙**开凿护城河。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州城残破,户口锐减,常有虎豹出没。

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城周1638丈,合九里一分。城开四门,另辟一门于东南角“聚奎楼”下,名“小南门”。除**城墙外,又补砌女墙垛口1738座。东城楼名曰“涌泉楼”, 匾曰“环江沃野”;南为“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西为“鉴湖楼”,匾曰“瑞霭云吟”,北为“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貌壮观,超轶前代。清嘉庆年间,城垣先后发生三次崩裂,均经官署维修完固。此后经历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维修。1958年拆除城墙改筑围城公路,但古城轮廓清晰可睹,护城河亦如旧貌。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